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 J5 K' U5 S6 j/ h5 g姓
$ X# p* j1 `* x3 {1 L2 X3 A名:刘奉爱年
' o# e) f6 G/ D/ e% c6 g级:08级
4 O* s$ M% ^( Y# n! Q. T. r
专
, ?5 [3 F" Z: O6 c' i. D* ?( j业:地理科学
0 I O* B5 _! z6 _. F学习中心: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J- v6 M* n) C+ k# D
指导教师:张立国
5 | y* N" \8 l1 k+ ~ Y( U! _' W职) S8 h1 F3 d3 s. Y+ z$ O7 ]" d
称:教授 2010年10 月15日 目
+ d, H* y) \% c: k3 i% l/ q' h. N: [% R录前
5 {% r8 y" E5 D言...................................................1 1.绪论...................................................4 1.1 人与环境对立统一.....................................................4
7 [& J. C- e; s+ }8 l5 {1.2 对立统一的实例表现...................................................4
6 V! O6 I { h# n- L" D* w& ^- t1.2.1& W0 R$ l* N. \3 H
对立性表现.....................................................4
: G& r! f, k, c X: @. P' `
1.2.2
4 T2 M+ B# R# O7 F* P统一性性表现...................................................5
! N0 {' u# k. A/ p) p) K1.3
5 s/ ]; x2 M* N" z$ V9 k/ z. p" e) v, c人类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及保护举措....................................6
0 z. [, A; b6 @8 `1.4 ! v( o: V+ ?; p0 V9 Q
人类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6
$ q0 t; i& Y# s& b3 l' q/ l
1.4.1# r& E% N$ M) [+ I( i7 y* u
人与自然的关系.................................................6 2.人与自然的二元论.......................................8 2.1 人与自然二元论的阐述..................................................8
, a* B% H0 D. t# h; X2.1.1 人是自然的朋友....................................................8
( U1 a' A _% `5 ^7 X2.1.2 人与自然共生、共赢、共荣..........................................9
' ?5 g1 k, {$ h
* r, R8 P; Y3 C$ T6 y/ ]0 v+ M- ?
2.2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9 8 k: _6 g2 d" @8 V/ q4 d9 {
i# K# {& l2 X X& S5 v
2.2.1西方传统发展对自然的危害...........................................9
) l `; a c6 F
# W# `( j6 V: L% {2.2.2传统发展的弊端表现.................................................9
3. 可持续发展及其原则................................. ..11 3.1 可持续发展范围.......................................................11 3.2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2 @3 Z/ G- e& u) S! b谢................................................ ..14 摘
$ Z4 o3 Z8 {- ~" u$ Z1 ^8 v* h8 T要在人类精神、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和提高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内容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在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人类;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 A, e4 `. h( O8 Q2 w1 wIn the human spirit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od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ha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environment from the heigh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knowledge environment, but also in recent years, environmental art of big progress.
* I- N% a$ W1 @8 S9 Y
Because of the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has developed rapidly, human survival and behavior in scope and content, and greatly enriched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not only is to meet people's basic requirements, but to human survival and behavior in solving the overall require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on the basis of fully satisfy people involved in physiological and the psychological need. Therefore, people in its own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e beautification,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WanShanHua degree by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Keywords: Human, Society;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前' M% k& `$ O* B' n9 ?
言# j( {; E9 \# N3 U9 R+ {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1. 绪论: q* T/ e2 n3 E% m, [* z* |3 W3 k
1.1人与环境对立统一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从诞生的那天起,人类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p& w( R* k- `5 h+ U" w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 ?! E. U0 I( |# Z' d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1.2对立统一的实例表现1.2.1对立性表现
: P; o0 k, u2 h/ @7 G. X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 z; ` ?6 n5 ]3 O- ~8 O5 J
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的人类已懂得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 k. ^; e* A( w+ V: B
+ k, l7 L: m A. P( l# d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
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 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1.2.1统一性性表现, K+ E5 C/ K$ Q. ~& L2 F
当然,有对立,必有统一。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的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人类从树栖到穴居,从穴居到屋居,从采集自然食物到发展农耕、畜牧等,这些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人与环境的统一过程。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曰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9 K. ^) K1 c
1.3 人类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及保护举措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 “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z8 J. O& r1 P" {# H! a
1.4 人类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因此,理顺下列几个关系非常必要: 1.4.1
' h* b$ i# `6 [7 {% G& u# {1 q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8 w3 F( L1 r+ B! y" J% z$ N1 z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2.人与自然的二元论+ V& _* r% i) T9 V; Y h2 I+ n1 }
2.1人与自然二元论的阐述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 ! @1 a! M. {5 C9 Y' j2 o5 M! `) z5 L
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 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2.1.1人是自然的朋友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 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 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2.1.2人与自然共生、共赢、共荣
3 q4 x. s# j$ P% U' A2 V# y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 2.2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2.1西方传统发展对自然的危害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形成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之所以造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这些危机,归根到底是这种文明的危机,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危机。 因此,对这种发展模式的评价与反思,就成为形成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理论前提。如果我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危险性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不及早地悬崖勒马,那么,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就将受到威胁。我们必须对根本观念上有一个革命性变革。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只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还是好的,只是由于个别人或经济团体利欲熏心,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才造成了人类的困境。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当然,个别人或经济组织的这种恶劣行为造成当代人类困境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本质原因。这是因为,正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刺激和造成了这些人的恶劣行为,而不是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促成了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我们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彻底根除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那些困境和危机。 2.2.2传统发展的弊端表现 H1 N4 n4 f0 a; O9 u( c' G
传统发展道路之所以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是以对自身需要的基本条件的毁灭为前提和代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这种经济增长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为前提的。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效益,却不关心资源利用率,即只关心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却不关心被消耗掉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传统发展观是建立在“自然无价值”这一观念基础上的。 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只包含劳动价值(当然也包含着开采和生产这些原料时花费的劳动),而自然资源的价值却被排除在经济价值之外。这种观念的形成依赖于“自然资源可无限供应”的信念。“物以稀为贵”。在人类生产力不太发展、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多数未被开发利用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信念或许是没有多大危害的。然而,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非再生产性资源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它自然就成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空气和水曾被经济学家当做‘免费商品’,(数量非常丰富,对任何使用者或可能的使用者来说,其边际价值为零)的典型例证。”随着地球上非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这些自然资源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高,因而“自然无价值”的观念的危害也就越大。传统发展观实际上是把自然界当作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的公用仓库,谁需要什么,谁就可以去那里拿什么;谁拿得越多,谁获得的物质财富就越多。如果你不去拿或者比别人拿得少,你就吃了亏。例如开采石油的石油商,“由于不能肯定现在他不开采的一单位石油以后可供他利用,在个人行为上他就没有理由为日后可能更高价值的利用保存石油。”这说明,传统发展模式不仅没有一种经济机制鼓励人们节约利用资源,而且还刺激和培植着人们的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经济机制,我们就无法消除人们掠夺、挥霍自然资源的恶劣行为。 (2)在环境问题上,传统的经济增长是以对环境的污染为前提的。在传统的发展观看来,环境不过是一个具有无限“消化力”的巨大的公共垃圾场,一个排放污水的巨大的阴沟。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从来没有被承认是一种宝贵的价值。同样,经济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从未被传统经济学作为“负价值”打入产品的价值计算之中。因此,没有一种经济机制能够限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也没有一种经济机制鼓励人们去开发那些对环境污染少的技术。在人口稀少、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时代,这种经济机制还不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能够除掉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在这种经济情况下,清洁美丽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的自然价值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8 @& y. B4 k2 p
但是,在当代人口密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因而清洁美丽的环境对人类生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环境具有的自然价值也就越来越高,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来越大。这时,如果我们仍然把经济和环境二元化,把环境仅仅作为经济的外在因素不予考虑,那么,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 3. 可持续发展及其原则3.1 可持续发展范围
( U: N" E6 @% h' ?" x2 I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3.2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 D! }) [7 N! T' K* W0 k7 A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 g, ]2 p9 C! K6 _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 L" E: ~+ B6 a. B+ v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0 a2 i! ^% O0 Z3 x# s5 H! L1 ]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 P. C7 Y& E5 d- t" {2 B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 z5 @9 S1 y) Y9 Y; R# v*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2 P: F' n1 R8 ]0 x @7 s: s9 d
9 }) l* T7 @; C+ y5 G* B( J
总而言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
( e9 J% v. `! @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
4 B5 O2 M- b4 a3 t% k% v s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
4 o: c& g/ ]& Q. X; S& Q" J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 N2 I8 d3 I }8 @* P
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结束语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尊重和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类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不仅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紧张。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有效实施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 参见邱聪智:《公害法原理》,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57页。[11] 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F) O% V4 Y) U/ o" O8 ]5 ]9 L
- c& @! f% R" ^- l5 \9 y
[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本 文 摘自教育文摘 wWw.eDuzHai.NEt。& ]* J5 u( u+ U- Y
1 w4 k" s- J8 P$ w5 @[3]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第1页。 [4]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率先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出规定,其后许多国家的环境立法纷纷仿效。该制度是执行预防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
3 B. j% s G. l' U[5]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王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8]刘自尊,人与自然话题漫谈[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1-113。
" }1 c: j+ b" b. u) c- r. K }! n# D1 ]4 m8 |1 z
致# G/ I* x) Q' h0 L
谢经过半年的努力,我终于顺利的完成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毕业论文。本次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首先,要感谢学校对我们这次毕业论文的大力支持,是学校给予了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 其次,要特别感谢的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张立国教授,是由于他的帮助和热心的指导,才能让我这个论文顺利完成。 最后,就是我的同学,他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助我解决了不少的难点问题,使得论文能及时完成。我认为只有人类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与环境共生,共赢。再次感谢各位对我的大力支持!向你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