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IMG src="http://meili.lywww.com/attachment/080918/7242107586.jpg" border=0></P>* {* x$ W. I9 S1 S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STRONG>释迦牟尼佛牙</STRONG></FONT></P>
5 }3 ?! Q9 n- y$ b# l7 D<P align=center><STRONG>文/刘长昕</STRONG></P>
" h0 B5 {* |" X T% P* c- ]<P>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BR> 恩格斯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BR> 释迦牟尼是佛教界、佛学的最高代表。自从他的佛牙舍利在山东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中发现后,中外参观者络绎不绝,汶上到曲阜成了热线,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极大兴奋、关注。佛祖遗骨怎么会到了中国汶上这个小城、小寺院?这颗佛牙舍利是否是真的?尽管塔宫内外有相关介绍,还有许多猜想和美丽的传说,但仍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只得探索史实,从中寻缘求结。</P>
- W9 U. V7 O) H6 \/ u1 P4 O<P><BR> 先看佛牙出土的相关报道及地宫实况:1993年8月23日,汶上宝相寺西北上空,云气缭绕,突然出现了楼阁殿宇,门窗隐约可见,这“海市蜃楼”持续了十多分钟;此奇观仅过半年,1994年3月9日,宝相寺管理人员在维修太子灵踪塔时,意外发现了塔地宫隐门(释迦牟尼生前曾是印度一小国的太子,故存放他遗骨的塔叫太子灵踪塔)。经勘探挖掘,3月15日开启了隐门;通过长3.39米,宽0.97米,高1.65米的甬道进入地宫,只觉檀香扑鼻、金光闪烁,不可思议。佛龛上有一石匣,内有放在银架上的金棺,金棺前有银制水月观音菩萨一尊。金棺上盖有黄绫,摆放着108颗水晶摩尼珠。金棺内有檀香木盒,盒内有佛牙一枚,936颗舍利子,其他宝物一大宗。</P>
4 i m+ W3 l$ I& F3 X1 e: e" y<P><BR> 塔宫南壁上刻有:任城左荣义、荣士,中都束德儒同迎佛牙归葬。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P>
- u! m: e ~( W<P> 从1112年3月15日(阴历政和二年)入土,到1994年3月15日(阳历)出土,正合佛家“阴进阳出”论,是巧合呢还是“他意识”安排?不得而知。</P>
- z/ W$ f* s6 i8 l: [# x9 }<P> 这一特大发现,经过中外考古专家、佛教界高僧认定,是佛祖遗骨无疑。鉴定结果一公布,震惊了东南亚及全世界;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游人,争相到汶上看佛牙舍利,接受佛光沐浴,这使汶上及齐鲁大地,大增了名气,游孔府的人也大增了。宝相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寺院罕见的明珠。</P>
2 N% s* Y( r, t, q& O. W5 i" l& ~: w<P><BR> 佛祖遗骨怎么从“西天”到东土?中外有关专家查阅许多资料仍不能解惑,不得不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方面去进行探索。</P>
3 l' C2 @* g r5 ?2 B<P><BR> 众所周知,唐朝经贞观之治以后,强大了国力,到唐玄宗开元时期,经济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盛世,国门大开:进出大唐的使者、僧人一批又一批。鉴真东渡RB传经;天竺国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来大唐传经,“取经”……佛教文化弥漫大唐,天人和谐,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举国一派歌舞升平。脍炙人口的唐诗,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大多产生在这一时期。</P>/ ^% x: s1 O+ s' m, s1 j. W( k
<P> 当时有许多小国向大唐称臣纳贡,其中有天竺国派来使臣,表示愿归依大唐。唐玄宗派大臣张韬光、车奉朝等人出使天竺国安抚;交换信物后,张返回,车因病不能回,誓心归佛,在那烂陀寺出家,法名悟空。三年后,因思乡甚之,恳请回国;那烂寺高僧赠佛牙舍利一枚、贝叶经等。这位保管佛牙的高僧为何赠送国宝圣物?是难解之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与悟空的修行是有关的。</P>8 Q0 o: I. l* Y/ \* U4 H( c; b: r
<P><BR> 悟空千辛万苦回到大唐,将圣物交与朝廷,唐朝在大严寺造塔供奉,佛牙就这样到了中国。后来的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护玄奘西天取经,当取材此原型。</P>: S4 I. Y8 t' n4 D& o- G% \
<P> 佛祖遗骨到唐后,唐朝大兴佛道,全国各地纷纷建、扩寺院,传经学佛。风潮越来越大,各寺院僧徒众多,逐步占土地,聚田产,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实力,致使国家田赋减、负担重,甚至影响了政令的通行。</P>
5 {( m5 W* ~' z. a h! d<P>公元845年左右,唐武宗下令拆庙、灭佛,不许供奉佛牙,没收寺院田产,逼僧尼还俗。许多僧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持佛祖遗骨的高僧东躲西藏,在洛阳、汴京等地辗转,随着朝政尊否,时现时隐;几经易主,为保佛祖圣物安全,持者在北宋政和年间来到了远离京城的宝相寺密存。</P>
8 d' @2 |! M; B7 V<P><BR> 当时的齐鲁大地,寺院众多,汶上东去不过百里是曲阜儒家文化的圣地,一直尊佛。释迦牟尼比孔子约大14岁,同时代人。佛牙到汶上,紧靠孔林,似冥冥中二圣相寻,是危言还是俗语,自有圣者结论</P>1 t, q4 i/ Q- X3 ]. A. a" e5 S
<P>。<BR> 再往东去,莒州城南,高乡城北,有一天然大佛,长达1800米,栩栩如生。佛前有一寺,名曰卧佛寺。此寺是东晋著名僧人佛图澄布下的道场。此人讲佛法、重方术,是名扬四海的大家。天竺国不少僧人远涉万里来求训。南北朝时候有个去过印度学习佛法的大和尚法显在此建寺修行。开元12年(724年)精通天文、阴阳五行的高僧大天文学家一行来到卧佛寺,依据星位,定向、移寺,使寺与佛头在一条子午线上;又在此线上,寺门前,亲手植槐一株,然后飘然离去。此槐至今仍枝繁叶茂,长势良好,载入莒州志中。</P>* y3 n) h9 ?# F, ?* C* _2 s
<P><BR> 由于高僧们看好、关注,北宋时,卧佛寺仍香火旺盛,名扬四海,是鲁南、苏北一带佛教文化的中心。<BR>在曲阜和卧佛寺之间的蒙山道教也很盛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汶上、曲阜、蒙山、卧佛寺三教文化走廊,在这一带,佛、儒、道三教文化氛围浓重,佛祖遗骨在此环境内是安全的。佛家慧眼,当选于此。</P>
; t; e5 n3 q5 M& c. t/ s0 D<P><BR> 公元1112年释迦牟尼佛牙到汶上,7年后宋江等36人在距汶上30公里的梁山聚众起义,不几年集聚了108将,举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塔宫中,金棺上那108颗水晶摩尼珠与108将是数字的巧合还是“他意识”的折射?宝相寺上空出现的“海市蜃楼”与佛牙有无关联?还是天数的演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未知领域太多,不可简单肯否,不可造次。</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