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 高山流水自依然---汶上佛牙舍利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5 19: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blue size=4>高山流水自依然---汶上佛牙舍利散记<BR>   <BR>   作者:独孤雁</FONT></P>
4 B9 Z+ z  V2 w5 H5 |: Y8 M. u% F<P><FONT color=blue size=4></FONT>&nbsp;</P>$ l( u' I, r2 t- X+ X
<P><FONT color=blue size=4>&nbsp;</P>
8 Y9 D) @: y& ~9 i# @& w- r$ G<P align=center><BR>  <BR>     汶上宝相寺的春天,沉默的墙壁写满岁月的刀削斧刻,静谧的古庙在菩提树沙沙的风声中坐看暮鼓晨钟。门前是流水般的游客,或是虔诚拜望的信徒,或是瞧新鲜的猎奇者,古刹门前笑逐言开,及至跨过那道班驳的门槛,却似心有灵犀般齐收住了嗓音,一式的庄重肃穆。空气里漫着檀木清新的香与诵经声古老的悟语。七祖惠能说:“菩提本无树”,因为菩提是活泼泼的生命,懂得人世界的欢喜与愁苦。所以佛祖选择坐化于菩提树下。那么,在宝相寺地宫深处沉睡千年的佛牙舍利,又是否深味了“何处染尘埃”的感慨?它如何忍得漫长的寂寞,在朝代更迭的风雨中,笑看时光流转的花开云落。<BR>     <BR>     山东汶上宝相寺,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曾被演绎成千年的谜,从唐王朝的黄昏开始,走马灯样串起幕幕交织着光明与黑暗的大戏,精彩好过唱京剧梅兰芳,唱吕剧李岱江。<BR>     <BR>      一<BR>     宝相寺展厅的橱窗里灯火通明:卷册,经文,壁画,拓片,佛珠。件件保存完好的古物,串起破碎的历史残片,现代科技与先人遗赠交相辉映,在导游小姐清泉般的声音中,荡漾着由瞬间流向永恒的故事。<BR>     <BR>     唐高僧义净云:“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天国”与“龙宫”已不可考,人间佛宝居身的圣堂,又怎生避开尘世贪欲的玷染。<BR>     <BR>     悟空何许人,不是《西游记》中啸傲天地的孙猴子,真正的悟空俗姓车,字奉朝,大唐高僧。天宝九年受唐明皇委派赴天竺学法,求学天竺高僧舍利越摩门外,历时三十年。后天竺国战乱,舍利越摩以佛宝相赠。公元790年,悟空护送佛牙舍利返回长安,史载长安“万人空巷”,彼时唐朝,外敌入侵,藩镇割据,已是败落之相,封赏,修大庄严寺佛牙宝塔,举行定期朝拜大典,管他“朱门酒肉臭”,佛宝普照下,就是大唐国运昌隆,谁能说个不字?<BR>     <BR>     敢说“不”的来了,公元819年,韩愈上了震撼古今的《论佛骨表》,宪宗龙颜大怒,贬!唐宪宗一年后就“崩”了,但朝拜照旧,香火照旧,搜刮挥霍照旧,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一把烈火将大庄严寺付之一炬,出逃的唐僖宗将佛宝供奉于成都大慈寺,却已是李唐王朝的末世,耀眼的佛光无法让不肖子孙看清明天的太阳。<BR>  <BR>  佛宝的故土天竺破灭了,佛宝的第二故乡大唐继而破灭了,其实韩愈也好,唐室君王也罢,有个问题从没想过:佛祖昔日屏弃富贵,苦行求法,又怎是为了今日享受奢华的香火?宋长庆闲禅师有云:“圣宝本无错,罪在妄求者。”哲语人人会读,道理未必人人懂得。<BR>   001 (61).jpg    <BR>     僧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却懂,有御史摸准朱元璋崇佛的脉搏,上书请在南京复建皇觉寺,以保国运昌隆。马屁换来结实的板子,朱皇帝文化不高,独此奏折批复的好:“滥使民力,非佛之所愿,唯修德安民,方为佛法普渡众生之真要义。”朱元璋以刻薄残暴著称,透过这不起眼的小事,我们却捕捉到冷峻面孔背面金子般的慈悲。朱元璋深味了百姓的苦,也就理解了“众生”方为佛教之根本。他的信仰,比唐朝末帝奢华无度的表演来得虔诚。<BR>     <BR>     佛经里一则小故事足够解释一切:佛祖的国家灭亡前,佛祖的头疼了三天,他知道自己的国家难逃此劫,所有的百姓都要死于非命,他的大弟子神通第一,他认为,用神力可以把臣民摄入佛的钵盂中保护,待到退兵以后,钵盂中却已是一片血水,他难过的问为什么,佛祖说:“神通不敌业力。”是因为他的臣民前世的共业,才有了今世的因果。<BR>  <BR>   二<BR>   <BR>  宝相寺瘗葬佛牙铭文在聚光灯下肃然而立,皱纹似的纹理隔着玻璃窗,却有沧海桑田的遥远, 劲若松骨的文字似一双沉默而倔强的老者的眼,静思风霜岁月深处那一段渊源。<BR>  <BR>  李唐亡了,五代乱了,黎民百姓如风中飘萍,家国无依。帝王皇族似城头变换大王旗,闹哄哄你方唱罢王登场。普渡众生?那是笑话。及至北宋,坐稳了龙椅的赵氏兄弟开始对佛宝念念不忘,天下一统了,百姓安乐了,圣物也该重见天日,以“彰显本朝圣德”了。洛阳的“神授佛牙”被供奉起来,那以后,风调雨顺,社稷安康,貌似真有“神明佑护”了,真正的佛牙舍利呢,睡在咸平县洪福院的五代后宫密藏中,缄默的,数着国泰民安的日脚。<BR>  <BR>  直到一个人打破了它的平静---王安石。这位号称“天变不足惧”的拗宰相,却是虔诚的佛教徒。此时北宋,已非盛世景象。王宰相满腔热血,一心变法救国,却四面边声连脚起,反对派朝上骂,太后宫里哭,小人下面乱,“皇恩”都浩荡不起来,佛能给他指示么?压在夹墙里喘气的王安石喜滋滋的把佛宝请入府中,于佛宝上手刻“东平”二字,以期转运“吉兆。”可佛宝终与他无缘,嘉王赵世昌封国汶上,嘉王是太后的爱儿,太后是变法的死对头,要变法,得巴结太后,偏巧太后和嘉王也崇佛,怎么办,送吧。为了变法图强都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还舍不得宝物么。于是纯洁的圣物成了权力游戏的棋子,嘉王兴高采烈的赴汶上了,佛宝被永久的藏于宝相寺中,及至今日。<BR>  <BR>  佛法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王安石舍了,却终没有得。新法被废了,拗宰相被罢了。这以后,朋党比奸,方腊造反,靖康变乱,衣冠南迁,变法图强的心愿终如冬日的菊花般凋零。却似乎不该指责什么。王安石工于心计的思绪深处,是西夏马刀下呻吟的百姓,中原饥荒里逃难的黎庶。所谓荣辱,所谓气节,所谓骂名,所谓珍宝,不过轻如鸿毛,又何足论哉。宋朝古文“拗”,指认死理不回头的倔,“拗宰相”是北宋朝臣给王安石的雅号。以舍利做“拗”的筹码的王安石却是真正意义的佛者,或许他没有悲天悯人的慈心,却有普渡万民的情怀与大无畏的牺牲。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年,轰轰烈烈的杀身成仁难,苦行僧式的煎熬里为那崇高的“得”忍辱的“舍”,却是难上加难。悠悠华夏,此种英杰灿若繁星,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不灭的精魂。<BR>  <BR>  1994年3月15日,考古人员在汶上太子灵宫塔地宫出土了尘封近千年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舍利上清晰可见王安石手书的“东平”二字,苍劲的刻痕里,却深藏着一个曾让无数仁人志士热泪盈眶的理想。<BR>   <BR>  三<BR>   <BR>  下地宫,穿长廊,走过如时光隧道般的路,一睹佛牙舍利的真容。访客如织,一式的庄严,在香火萦绕中许下敬重与感叹,奉上最虔诚的朝拜。风风雨雨,朝代变迁,不变的依旧是它的平静,在日升日落间注目着酸甜苦辣里的芸芸众生。<BR>  <BR>  汶上去过几次,每去一次,都几乎会“开眼界”,马路宽了,新楼盖起来了,日子一天好过一天,长存的却依旧是这个小城不变的气质:淳朴,自然,热情,厚道,无论你来自何处,总会从中深味浓浓乡情,一如佛宝不变的平静。这不恰是王安石毕生所求的“得”么?拗宰相倘在天有知,他会笑么?<BR>  <BR>  自古来朝圣者众多,却未必每个人都真懂得佛。至少唐朝末帝们不懂得,太后不懂得,甚至嘉王也不懂得。或者可以说,他们只迷信于佛的“神通”,却从未理解“业力”与“因果”。而更多的人懂得,把握住众生中的根本-—老百姓,把握住生活中处事济人的淳朴准则,也就懂得了生活中真正的“业力”与“因果”。恰如《六祖坛经》所言:人人皆可成佛。<BR>   <BR>   还是用一首古文作为本文的结语,或为因佛牙舍利而上演的大戏做一首定场诗:<BR>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BR>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BR></P></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3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