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 汶上宝相寺佛牙到底是怎样被发现的-宝相寺佛牙探索祥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17: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汶上宝相寺佛牙到底是怎样被发现的?
                                 宝相寺佛牙探索祥解

. v& U6 b6 I% ?8 c5 X      在山东省汶上县的县城偏西北,有一个寺庙,叫做宝相寺,又叫大宝相寺.宝相寺内有一座佛塔。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有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发出闪闪金光,所以被当地群众叫做黄金塔。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的佛塔,虽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查不到塔名。但就是在1994年对佛塔进行修缮时,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瘗藏佛教文物的地宫。在一座石匣旁,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尊双膝跪拜的菩萨造像,那么,石匣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9 @2 @# {3 m% l- G& m& o佛教界将埋葬在佛塔内的佛舍利和奇珍异宝称之为瘗藏圣物。在中国,从佛塔中发掘出圣物的事屡屡出现。  " p7 A5 M" `' G, L0 x, |0 H4 P
       1994年3月14日早晨,对宝相寺佛塔的修缮进行到了最后阶段。施工人员要将塔底一层“文革”期间用水泥抹上的墙皮铲掉,再补以仿宋的青砖。正当施工人员进行清理时,他们突然发现了一个隐门。经观察,考古人员认定这个隐门有可能就是塔宫的隐门。他们立即致电济宁市文物局,请求对塔宫进行抢救性发掘。  : `1 \3 u* Y2 C3 g# c
         3月15日,发掘开始。当考古人员将塔宫隐门的外砖一块一块地取下来后,一个圆形的圈门出现在他们眼前。这个圈门就是塔宫的宫门,宫门往里是甬道。整个甬道是用大城砖和白灰浇筑而成,南北长3.93米,宽0.97米,高1.65米。  
0 K8 B% V) F+ m  f' |0 \当施工人员刚刚把宫门打通一个洞时,一股馨香的清气扑面而来。  ! v; D) u2 X7 N" O
         经初步测量,宫室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43米,高4.2米。塔宫底部中心有一圆井,井口盖一方石,方石正中有一圆孔与井口相吻合,是13层佛塔的中心。井口周围装饰有莲花图案。在塔宫正北面有一座佛龛,上面摆放着一件石匣。  
% u/ h! Y* ~9 M, w6 L9 t考古人员没有动石匣,而是先找它周围的暴露在外面的文物。  
, b$ J5 d9 K, ~4 {8 W在地宫南壁上发现了手书墨迹,上面清晰地写着:“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迎佛牙归葬。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政和二年就是公元1112年,距1994年已有882年。  
1 C7 V7 B. `0 a考古人员非常激动,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荣义、荣世、束德孺这三个人是谁,但是他们已隐约感到在这座地宫里埋藏着佛牙舍利!  
3 _- h' K" ]; X& z在石匣的左侧,发现了一尊泥塑菩萨。这尊菩萨高50厘米,底座直径20厘米。菩萨发髻高束,身躯微躬,双手于胸前呈恭捧姿,双膝跪于莲台上。因年长日久,加之地宫潮湿,泥塑大部分脱落,露出了里面的铁胎。(见下图)

6 ]0 B& |" Y/ ~  T$ [# ?                                              汶上11.jpg 9 E& J8 ], q9 Z  ?1 d: V9 T5 A9 w
        我们常见的佛菩萨造像一般是站立式、坐式或者卧式,而这尊菩萨造像呈双膝下跪姿势,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从未有过的。专家说,这尊菩萨应是皇室专门为供养真身佛牙舍利而制作的。  
9 ]8 p* k6 e1 Z" S- \& R) x接着,在石匣的右后侧又发现了一块断裂的造像石。这块造像石高28厘米,宽20厘米,正面是浮雕弥勒佛造像,神情安详,背面的铭文记载了供养者的姓氏名号及供养因缘,铭文镌刻为大魏武定六年。它为宝相寺的初建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  6 Q: z2 x4 r6 H2 D
然后,考古人员开始查看那个神秘的石匣。这座石匣高45.5厘米,厚61.5厘米,宽47.7厘米,由匣体和顶盖组成。靠着手电筒的光线隐约可见石匣头部刻有铭文,铭文写道:“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及有施主将到者,以金为棺,以银为椁,以石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时大宋元丰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记于此……”  
' _( U2 i' e  w* ]     这段铭文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宝相寺的这座塔原名叫太子灵踪塔,建造时间是宋元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前后。同时,铭文详尽地记载了佛牙、舍利的来历和瘗葬此地的时间以及参加葬礼的人员等等。  
5 U4 V& P6 x* c$ H" B; d; v       考古人员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大量的信息告诉他们,这座石匣里应该有佛牙舍利。  # L: M% I+ G1 F$ k2 o
         正当他们准备打开石匣的时候,石匣缝隙里突然出现了亮光……  # ]) V% p& _9 R5 k; O
          考古人员开始慢慢揭开石匣的顶盖。石匣里摆放着许多奇珍异宝,最令他们惊讶的是摆放在石匣正中的一座金质棺椁。金棺上有金质封箍,将棺盖、棺体固定在一起。晶莹剔透的水晶念珠搭落在金棺之上,这种天然的水晶珠被称为摩尼串珠,珠体直径约0.8厘米,椭圆形,中有绳穿,共有一百零八粒,是当时高僧的随身法器,也是修炼者所持串珠的上品。考古人员手中的手电筒光照射在水晶珠上时,就有一道道的亮光不断地闪烁,十分刺眼。原来刚才看到的亮光,就是水晶摩尼珠通过石匣的缝隙反射出去的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7: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棺前立有一尊银质菩萨(见下图),造型精美绝伦,体态轻盈、袖垂飘带,银丝披风;立在莲台之上,高15厘米,头背部有光环。这个菩萨,叫“请真身引路菩萨”。金棺一侧放着一个水晶净瓶,葫芦宝刹造型。  
5 O% f( c; t4 I( c* d! \ 7 k0 R8 l! i5 s
                                       

银质菩萨

银质菩萨
6 A6 b) @3 s$ s
                                                   银质菩萨
' ^8 Y. e3 i6 h" x" e. B. {' `                                                
' F5 G* a3 k4 n) y) h2 @/ N8 G水晶净瓶为天然水晶雕刻,通体透明,华贵典雅,瓶壁厚重,分盖、体两部分,高8厘米,最大腰直径4.8厘米。另外,还发现了铜舍利盒,内盛有舍利、舍利棒、舍利花、舍利灰共200余颗。还有由玛瑙、水晶、绿松石制作的管状串饰以及一件通体绿中泛蓝、内装舍利400余颗的琉璃舍利宝瓶。   S' x( m: `% ]& }  z$ F
按照佛教瘗藏圣物的方式和这么尊贵的金棺葬具来推断,金棺里应该有佛牙和舍利。  + M2 j. g0 P9 o8 A- B' V
金棺由纯金打造,长26厘米,高28厘米,宽8.4厘米。棺体头大尾小,棺盖为五棱体。金棺头部悬吊着两枚金质“太平通宝”钱。这两枚金币是皇室为赏赐道观、寺院而专门制作的,也叫供养钱。它们极其罕见,非帝王之家是得不到如此重宝的。  4 a# a' l  C- n( Z. t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封箍从尾部取下来。掀开棺盖后,一个长方形银椁置放在金棺正中。考古人员又小心翼翼地取下银箍,打开银椁。银椁有前后两室,一颗牙齿静放在银椁的前室。  
+ ^1 l# ?& R( B面对圣物,地宫内一片寂静。  7 L+ v4 x- V4 W) C/ B
这颗佛牙颜色白而微黄,形状微曲,牙根参差不齐,神经纹络依稀可见,牙体有不规则细小裂纹。牙长约5.5厘米,上有明显的毛笔墨迹,墨迹虽不十分清晰,但可以隐约看出是“东府”二字。在银椁的后室,有黄色锦绸包裹,内有300多颗舍利。这些舍利是红、白、黑三色的半透明结晶体,胶质状,圆润光洁。  
- R4 k' _, B" W  y% E9 i这次共出土文物141件,佛牙一颗,舍利936颗。一次性发掘如此众多的佛教文物,特别是在铜盒里面出土那么多的舍利子,这在佛教文物发现史上还是罕见的。  
. n) n2 R+ N! k/ t, O在宝相寺塔出土的这批佛教文物当中,如金棺银椁、水晶瓶、水晶串珠之类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石匣——这些文物的外包装上面的铭文,具体地记载了佛牙流传的过程,是对研究佛牙的历史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所以也被定为了国家的珍贵文物。金棺银椁内的那颗佛牙,在佛教圣物当中可以说是稀世之宝。  & H; m. T3 Z2 p: o. B
根据史料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2500年前的一个月圆之夜离开尘世,时年80岁。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被焚化,焚化后的尸骨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被称为舍利,由他的家族和弟子们作为圣物收藏起来。在历史长河中,佛舍利因各种因缘,逐渐流散到世界各地。
9 R' h3 w5 M5 Q; j唐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唐玄宗派内侍省宦官张韬光出使西域,并于天宝十二年到达犍陀罗王城(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张韬光的部将车奉朝因病滞留天竺。车奉朝病愈后,投在国师舍利越摩门下出家,在古印度游历近40载,并在60多岁时携带经书、佛牙和舍利等佛教无上至宝,历尽千辛万苦,于公元790年回到唐朝。他把带回的经书翻译成汉语,连同佛牙和舍利一起献给皇帝唐德宗。唐德宗对他大为赞赏,授予他壮武将军兼试太常卿的爵位以示荣耀,让他住持长安城的章敬寺,并亲自赐法名曰悟空。后来,吴承恩就借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绎出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 n. @; Y; O+ I" p4 t后人将他带回来的佛牙叫“悟空佛牙”。悟空归国四年后,佛牙由皇宫移入长安城西南部大庄严寺的佛牙宝塔供奉。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城,皇帝唐僖宗带着这颗佛牙逃到四川。直到五代后唐时,即公元927年,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洛阳,为皇帝唐明宗祝贺生日。十年后,一位主管国家佛教的官员叫可肇,把佛牙送到当时的京师开封,献给皇帝石敬瑭。石敬瑭把佛牙隐藏于宫中,秘而不宣。  : P6 N1 E. q( w; z" W
然而,汶上县出土的这颗佛牙,其石匣铭文上记述了一个叫赵世昌的人于公元1073年2月23日在京师嘉王宫求得佛牙一颗。难道这颗佛牙与京师开封的悟空佛牙是同一颗?还有,这段铭文记述的赵世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嘉王宫和古中都汶上又是什么关系?  : y) V$ Z  i0 C
据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熙宁年间,他作为察访使路过咸平县,并在当地的寺院里见到了一颗神奇的佛牙。后来,沈括把的所见报告了王安石。王安石在惊异之余,便有意要拜瞻这颗神奇的佛牙。咸平知县刘定闻讯后,急忙携佛牙舍利赶往东府向王安石进献,并告诉王安石:这颗佛牙就是唐朝和尚悟空从天竺国求来的那颗。王安石惊叹之余,就在佛牙中部用小楷墨书题写了“东府”两字。后来,王安石又把佛牙送给了神宗皇帝的幼弟、嘉王赵頵。  % }7 @" }( v. Q- d/ _. D& v
赵世昌的住处,就在现在的汶上。他是个有着皇家血统的“富家翁”。赵世昌在与宝相寺的永实、永坚等僧人聊天时,谈起自己的堂弟、嘉王赵頵有一颗佛牙。众僧闻知,都极仰慕,说:“如今宝相寺田园、山林众多,寺院经济富裕。侯爷若能把佛牙请来,众僧愿倾其所有,在宝相寺起塔供奉。”于是,赵世昌就去向堂弟求取佛牙舍利。嘉王当即答应,还亲自安排亲事官孙政到嘉王宫的佛牙阁迎取。赵世昌随后将佛牙舍利带回了宝相寺,众僧无不感动,附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赶到宝相寺瞻礼膜拜。  4 l2 u5 n! b# e' D, F9 j' _  m
1994年6月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史学家、佛学家周绍良先生,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到汶上县观瞻了佛牙舍利和出土的佛教文物,作了客观评定:这批文物是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他讲了三条依据:一是十三级佛塔是佛塔建造的最高品位,只有安葬佛祖的灵骨舍利才能建十三级;二是安葬的规格也属最高等级,也只有安葬佛祖的灵骨才用石匣、金棺、银椁;三是石匣棺头有跪拜式铁胎泥塑菩萨。这尊菩萨造像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珍罕无比。作为佛舍利,解放后第一次发现是在法门寺,第二次发现就是在宝相寺。汶上是继法门寺发现佛指舍利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在文物界是稀世珍宝。佛舍利一次发掘数百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史无前例的。  8 o) F4 ~* w! S0 C5 q
就在佛牙舍利出土的一年后,山东省宗教局批准汶上县重建宝相寺。2006年,汶上县政府又在宝相寺的院外建成了大雄宝殿。目前,汶上县正在规划建设山门、天王殿、钟鼓楼、观音殿、文书殿等一大批寺庙建筑。同时,还要建设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的太子灵踪塔地宫,来更好地展示佛牙圣物。 , c% A$ @' l+ M2 c/ F" c2 s/ }& N- c

  ^1 _$ p( [+ w! @% Z( s7 H- B
发表于 2010-11-7 23: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2 18: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