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寺佛牙探索祥解
. v& U6 b6 I% ?8 c5 X 在山东省汶上县的县城偏西北,有一个寺庙,叫做宝相寺,又叫大宝相寺.宝相寺内有一座佛塔。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有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发出闪闪金光,所以被当地群众叫做黄金塔。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的佛塔,虽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查不到塔名。但就是在1994年对佛塔进行修缮时,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瘗藏佛教文物的地宫。在一座石匣旁,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尊双膝跪拜的菩萨造像,那么,石匣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9 @2 @# {3 m% l- G& m& o佛教界将埋葬在佛塔内的佛舍利和奇珍异宝称之为瘗藏圣物。在中国,从佛塔中发掘出圣物的事屡屡出现。 " p7 A5 M" `' G, L0 x, |0 H4 P
1994年3月14日早晨,对宝相寺佛塔的修缮进行到了最后阶段。施工人员要将塔底一层“文革”期间用水泥抹上的墙皮铲掉,再补以仿宋的青砖。正当施工人员进行清理时,他们突然发现了一个隐门。经观察,考古人员认定这个隐门有可能就是塔宫的隐门。他们立即致电济宁市文物局,请求对塔宫进行抢救性发掘。 : `1 \3 u* Y2 C3 g# c
3月15日,发掘开始。当考古人员将塔宫隐门的外砖一块一块地取下来后,一个圆形的圈门出现在他们眼前。这个圈门就是塔宫的宫门,宫门往里是甬道。整个甬道是用大城砖和白灰浇筑而成,南北长3.93米,宽0.97米,高1.65米。
0 K8 B% V) F+ m f' |0 \当施工人员刚刚把宫门打通一个洞时,一股馨香的清气扑面而来。 ! v; D) u2 X7 N" O
经初步测量,宫室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43米,高4.2米。塔宫底部中心有一圆井,井口盖一方石,方石正中有一圆孔与井口相吻合,是13层佛塔的中心。井口周围装饰有莲花图案。在塔宫正北面有一座佛龛,上面摆放着一件石匣。
% u/ h! Y* ~9 M, w6 L9 t考古人员没有动石匣,而是先找它周围的暴露在外面的文物。
, b$ J5 d9 K, ~4 {8 W在地宫南壁上发现了手书墨迹,上面清晰地写着:“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迎佛牙归葬。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政和二年就是公元1112年,距1994年已有882年。
1 C7 V7 B. `0 a考古人员非常激动,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荣义、荣世、束德孺这三个人是谁,但是他们已隐约感到在这座地宫里埋藏着佛牙舍利!
3 _- h' K" ]; X& z在石匣的左侧,发现了一尊泥塑菩萨。这尊菩萨高50厘米,底座直径20厘米。菩萨发髻高束,身躯微躬,双手于胸前呈恭捧姿,双膝跪于莲台上。因年长日久,加之地宫潮湿,泥塑大部分脱落,露出了里面的铁胎。(见下图)
6 ]0 B& |" Y/ ~ T$ [# ?
9 E& J8 ], q9 Z ?1 d: V9 T5 A9 w
我们常见的佛菩萨造像一般是站立式、坐式或者卧式,而这尊菩萨造像呈双膝下跪姿势,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从未有过的。专家说,这尊菩萨应是皇室专门为供养真身佛牙舍利而制作的。
9 ]8 p* k6 e1 Z" S- \& R) x接着,在石匣的右后侧又发现了一块断裂的造像石。这块造像石高28厘米,宽20厘米,正面是浮雕弥勒佛造像,神情安详,背面的铭文记载了供养者的姓氏名号及供养因缘,铭文镌刻为大魏武定六年。它为宝相寺的初建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 6 Q: z2 x4 r6 H2 D
然后,考古人员开始查看那个神秘的石匣。这座石匣高45.5厘米,厚61.5厘米,宽47.7厘米,由匣体和顶盖组成。靠着手电筒的光线隐约可见石匣头部刻有铭文,铭文写道:“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及有施主将到者,以金为棺,以银为椁,以石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时大宋元丰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记于此……”
' _( U2 i' e w* ] 这段铭文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宝相寺的这座塔原名叫太子灵踪塔,建造时间是宋元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前后。同时,铭文详尽地记载了佛牙、舍利的来历和瘗葬此地的时间以及参加葬礼的人员等等。
5 U4 V& P6 x* c$ H" B; d; v 考古人员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大量的信息告诉他们,这座石匣里应该有佛牙舍利。 # L: M% I+ G1 F$ k2 o
正当他们准备打开石匣的时候,石匣缝隙里突然出现了亮光…… # ]) V% p& _9 R5 k; O
考古人员开始慢慢揭开石匣的顶盖。石匣里摆放着许多奇珍异宝,最令他们惊讶的是摆放在石匣正中的一座金质棺椁。金棺上有金质封箍,将棺盖、棺体固定在一起。晶莹剔透的水晶念珠搭落在金棺之上,这种天然的水晶珠被称为摩尼串珠,珠体直径约0.8厘米,椭圆形,中有绳穿,共有一百零八粒,是当时高僧的随身法器,也是修炼者所持串珠的上品。考古人员手中的手电筒光照射在水晶珠上时,就有一道道的亮光不断地闪烁,十分刺眼。原来刚才看到的亮光,就是水晶摩尼珠通过石匣的缝隙反射出去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