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 t6 l) R. B
人间四月正是鲜花绽放、芳菲馥郁的季节,春风拂面,春光融融,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美好。润物的细雨总是在不经意间滋润人们的心田。不经意间,汶上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两位学子随手做的“雷锋”事迹就被社会广为流传。
2 \( E2 x. \0 E7 F# G5 u
+ R0 Y' U) f# F1 {+ P6 ` 高三•9班季元浩同学果敢救人精神显. m K5 P, E2 ]; |6 j6 _' N
4月4日下午,正是汶上一中高三学生返校的时间,季元浩同学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行走在返校的途中。当他走到佛都花园二期路口的时候,看到一辆紫色电动三轮车侧翻在了路中央。走进一看,一位年近60岁的老人正在车内驾座上呻吟,胳膊上流着血,地上也已有一摊血。他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抓紧时间把三轮车扶起来。于是他飞快地跑到路边一个商店里喊人。有一位大叔听到后跟他跑了过来,车不是太沉,二人很快就把车扶正。费力地打开车门,季元浩看到老人的右手仍在喷血,又飞快地奔向路边的小店,丢下随身携带的100元钱,拿了一包卫生纸就折回到老人身边,帮助老人止血,擦血。因为当时他没带手机,就赶紧让路边的行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这时陆续过来几个人帮忙救治,路边小店的人也给他送来了应找回的零钱,他这才想起刚才情急之下竟然没有时间等着拿回应找的零钱。等120救护人员把老人抬上救护车后,季元浩同学这才简单地擦拭了衣服上的血迹,来到了学校正常上课。这件事他连班主任也没有告诉。4月5日上午,老人的亲属难抑感激之情,来到事发现场多方打听,根据路人描述的校服颜色、行走方向、体貌特征等线索,确认是汶上一中高三校区学生,于是来到高三校区反复叮嘱级部查找该学生的姓名。后经校方查看摄像头、询问返校学生等,最后才找到了季元浩同学。
6 {$ _/ d3 ?( X 经老人亲属介绍,老人叫王培距,汶上县义桥镇沈营村人,由于救助治疗及时,身体已无大碍。受老人的委托,4月5日下午,王培距老人的亲属将一面绣有“最美青少年”的锦旗送到了学校。4 \( D5 B9 G3 U' M
“我庆幸老人没事,也庆幸有人帮我一把。出门在外,谁都有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就是我的原则。其实这件事没有什么,只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做的。我希望我可以影响周围的朋友多做好事,力所能及传播正能量。”季元浩同学在日记里写下了上面这几句话。淳朴的语言,无私的行为,高尚的情。7 {9 s* K; r6 a, i
, D$ _* m$ w5 h; D2 c0 G0 ^1 J" y 高三•4班李祥同学拾金不昧风格高
$ @: i W2 ~6 O3 R6 ?4 Y; ?2014年4月27日上午,汶上县第一中学东校区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汶上县安都驾校的任鹏和庞勇,他们专程赶来,将一面绣有“校风好遍载桃李,育英才拾金不昧”的锦旗交到分管高三级部工作的马言宝校长手中,以表彰该校高三•4班拾金不昧的李祥同学。2 G! s' c1 w/ z) O
4月20日晚,任鹏和庞勇吃完晚饭后不慎将手提包丢失,包内有身份证一个,银行卡、会员卡十余张,票据、银行账单等三十余份,以及现金七千多元。两人发现手提包丢失后万分焦急,叫上几个朋友连夜分头四处寻找,怎么也没有找到。第二天,正当两人心灰意冷之时,一个电话打来,说手提包被一个同学送到了单位。两人欣喜若狂,马上驱车来到单位:先数票据和账单(因为这些东西对单位来说太重要了),一样不少;再数现金,分文没动。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两人这才想起询问事情的原委。原来,高三•4班的李祥同学当天晚自习放学后独自骑车回家,在广场路东段泉河花园小区大门口西50米处捡到了这个皮包。面对“飞来”的意外收获,李祥同学丝毫不为所动,而是根据身份证和票据的线索积极联系失主,几经辗转,最终找到了两人的单位。+ L7 [& r6 ? m3 W6 U+ T' i
“手提包失而复得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正能量的切实存在。非常感谢学校培养出了这么好的学生,顺祝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都能金榜题名,同时,我也要把李祥同学拾金不昧的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广大。”任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h( O: Q: e j+ |! w9 U 结语:校风好遍载桃李,风气正情满社会。爱心有时仅是一个表情,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但只要力所能及地做了,体现出乐善好施的情怀,就是一种实实在在、可触可摸的雷锋精神。如果每个人的脸上都笑起来了,我们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每个公民都热情起来了,我们就是一个温暖的国度;每个公民都伸出友谊之手,我们就能筑起钢铁般的长城。雷锋需要仰望,因为他是一种精神的发扬光大者;但雷锋精神可以代代传承,“厘米推动”,当爱和友善汇成浩瀚的海洋,和谐社会的步履就是如约而至。
* h9 f% k5 G0 ^1 q0 @
+ |6 c, r; E2 @, M0 D; c! a% x
i* \( p% t8 K# G+ e
[/td] [/tr] [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