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宾(1538-1609) 字尚甫,苑庄镇槚柏村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大同督饷及河南、陕西左右布政使、顺天府尹、浙江巡抚等职。万历二年(1574)升工部尚书。郭朝宾为人老成持重,判事准确果断,对下属不苛求,不计较。所到之处,无不受人拥戴。史志典籍载有如下事迹:(一)在大同督饷时,改革传统运送粮草办法,杜绝亲朋、权贵请托,为国家节余运费2万两(白银)。(二)赴西宁安抚外族部落,以诚相见,不擅杀戮,很快促其臣服,边境得以安宁。(三)任顺天府尹期间,一韩姓军官,因其仆作恶被当地指挥逮捕,便夜入指挥宅邸,行凶斗殴,并杀死自己小儿诬陷指挥。郭朝宾深入访查,很快予以查明昭雪。(四)在浙江主持土特产品收购时,系统调整了收购办法和价格,稳定了市场,避免了豪富权贵从中渔利。(五)朝中一江陵宠臣,为表现自己,几次奏请开挖?口、胶莱二河。皇上准备批准。郭朝宾经实地考察,认为开河时机未到。他不附和,不媚上,几次廷议,均以其力谏而否决。郭朝宾享年72岁。皇帝派员建墓,葬于汶上城东北郭家林。! t0 H$ q& w$ _, b A$ g) w
0 O) Y8 @- g$ c4 i: q/ H! T0 U
0 K1 M6 H9 r6 x; x) t: Q% _
+ X' H* a) f( S, x4 F$ O; X9 t: W刘韵珂(1792~1864) 字玉坡,号荷樵,刘楼乡刘楼村人。嘉庆十一年(1806)中拔贡,朝考第一,授刑部七品小官。后擢升员外郎、郎中。道光六年(1826),京察列为一等,授道府级品位。其后青云直上,历任徽州、安庆知府,云南盐法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陷定海。浙江巡抚因守卫不力革职,调刘韵珂继任。赴任后,他奏请皇帝拨款设局,赈济集于宁波等地的难民,修筑沿海各府口岸炮台,扩充守卫军队。皇帝准奏,派大臣耆英前往实施。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九月,军舰威逼浙江沿海口岸。面对强敌,刘韵珂退据省城。十月,英军大举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崐率部英勇抵抗,中炮牺牲。钦差大臣裕谦于镇海兵败自杀。战后,皇帝追查责任,刘韵珂险遭革职,一边上疏辩解,一边重新布防。道光二十二年春,他为挽回败局,打算借奕经前来援助之际,一举夺回宁波。但数战之后,不但宁波未克,反将战火波及慈溪、奉化。他再次失望动摇,急忙上疏了《十可虑奏》。声称英军武器精良,又有汉奸帮助,与之抵抗,徒耗实力;官军失利,军心不稳,再战下去,叛国投敌者将会增多;战争影响百姓耕种,捐税、皇粮难以收缴;战争带给人民困苦,百姓起事也有可能……。《十可虑奏》一时成为清廷主和派论据,加之接踵而至的乍浦失陷,促使皇帝作出了与英人议和的下策。边局平稳后,刘韵珂主持了修建营房,疏浚水陆要道,赈济抚恤流离失所的15万难民。对清廷要求增加的捐税,他坚持“剿敌之款可捐,赂敌之款不可捐;他省完善之地可捐,浙省残破之余不可捐”(《清史稿·刘韵珂传》)。曾获得边民称道。道光二十三年五月,擢升闽浙总督。时英国商船时常在浙江沿海停泊,利用鸦片等掠夺兵民钱财;英国军队也得寸进尺,屡屡寻衅滋事。对此,刘韵珂致函钦差耆英、伊里布,陈述了闽浙事务的“十大忧患”,敦促以外交途径妥善解决。同时,他根据皇帝旨意,重申中英通商条款,制定了著名的《沿海防务二十四则》,并带头执行。使闽浙政务出现转机。道光二十九年,闽浙两省为灾荒、赋税搞得穷困不堪。次年,洪秀全起义于广西,势不可挡。刘韵珂遂以年老多病为由,告假还乡。乡居10余年间,他曾先后于咸丰六年(1856)、咸丰十年两次应名督办山东团练,但更多时间却是泛舟渔猎于蜀山湖中,或研习书法。其书法一度博得较高声誉,代表作有《汶上小坝口重建文昌阁记》等。同治初年,皇帝诏他进京,委以三品京官。他以耳聋目昏等由相辞。同治三年卒于家中。
' a4 y- k5 e" k2 l( t
- j4 C# @7 C- o+ `1 b陈伯衡(1906~1939) 原名宪璇,汶上镇南周村人。幼时家庭较富裕,得以私塾启蒙。16岁考入城内书院高小。因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且为人谦和磊落,深得同学赞佩。后就读于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和北平(京)大学。动荡的年代,造就了他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性格。1928年,国民党北伐军控制汶上后,他利用学校停课之机,积极参与汶上县党部工作,同曹志尚(有传)等同学旧友一起,发动农民斗倒了作恶多端的二区区长房子健。同年,他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加入国民党。1931年,考入北大经济系不久,就与进步师生有所接触。“九一八”事变后,他为大片国土沦陷和蒋介石集团的卖国行径痛心疾首,踊跃参加了赴国民党南京政府请愿示威活动。之后,他通读了《资本论》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5年北大毕业,他被济南齐光中学聘为教务主任,革命思想更加活跃。他介绍北大同学、GCD员杨启哲到齐光中学当代课教师。当杨受到反动当局注意后,他及时帮助其离开学校。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伯衡怀着极大悲痛,主持《齐光校刊》编发悼念鲁迅专号,并亲笔撰写了1.3万余言的《鲁迅先生的战绩和思想》一文,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精辟阐述了鲁迅思想风格的形成及其伟大战斗实绩。这篇慧眼独具、风格近乎鲁迅的全面介绍和歌颂鲁迅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堪称屈指可数,今天看来,也不失其科学价值和战斗光辉。在这期校刊上,他还以沉恸高昂的笔触,为鲁迅题写了一副百字挽联,深切表达了他决心发扬鲁迅精神,誓同侵华日寇和汉奸走狗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横世噩噩,尽是阿Q相;端赖阔斧大笔净吾华族魂与血,孰料竟而散手以去,呐喊摇旗恐绝绪,吁嗟,彷徨……!彷徨?更须挥泪思奋发。举目滔滔,遍地汉奸踪;正待冷潮热骂诛彼丑类鬼蜮心,不意从此“埋掉拉倒”,“打狗落水”复属谁?呜呼,而己……!而己?只得偷暇哭先生。在此前后,他还于《齐光校刊》上发表了《目前教育的危机》、《青年在学校》和《关于“数”》等文章。前两文尖锐批判了教育界严重存在的崐官僚化、八股复活等时弊,后一文则通过对“数”的概念形成、发展和“数”与“量”的辩证关系等论述,巧妙而深刻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表明了此期的陈伯衡不仅是一个爱国者,而且已是一个 接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西安半月记》及在南京机场《对张杨训话》二文。国民党教育部通令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停授国文课,以此二文为教材。陈伯衡佯若不闻,照常讲授国文课。1937年初,胡风根据鲁迅生前授意和中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撰写的《文学与生活》一书出版后,他立即带头在高年级中讲授。1937年10月,日军逼近济南,齐光中学举校南迁。经汶上时,他听说旧友刘起文、曹志尚等准备组织抗日队伍,遂产生强烈共鸣。毅然决定留汶举义,共赴国难。当时,起义筹备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举什么旗,跟谁走。陈伯衡以其固有威望和崭新革命思想,很快统一了大家认识:坚决依靠GCD!他通过种种关系,两赴济宁,终于找到中共鲁西南工委,要求负责人江明派人指导。江明热情赞扬了汶上义士们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委GCD员刘星以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名义,协助陈伯衡等组织骨干、发动起义。此后,他和刘星、曹志尚、刘起文等分头行动,走村串户,从人员、枪支、钱财等方面,做了大量动员筹备工作。1938年2月5日,他同刘星等于永安寺正式领导起义,在鲁西南一带率先拉起了有GCD员指导参加的抗日队伍——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同年5月,自卫队编为范筑先部第十支队挺进队,陈伯衡任队长;10月,与东平地方武装合编为十支队东进梯队,他任司令员;12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一团,他任团长。他和战士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冬睡草窝,夏宿野地。凭着一腔热血和大智大勇,带领战友们克服生活、装备上的种种困难,冲破敌人层层封锁,先后转战于汶上、东平、平阴、聊城、冠县等黄河之滨的十几个县,一次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自卫队成立之初,未建立党的组织,一度与中共领导机关失去联系。究竟如何带好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有效斗争,开始并不十分明确。他一面向曹志尚等有军事经验者请教,一面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描写战争的名著,以其聪慧的悟性和卓越的指挥才干,带领战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时,由于受到日伪和国民党双方钳制,生存处境十分困难。为粉碎敌人相互勾结的罪恶阴谋,争取各种力量联合抗日,他在带领战友深入发动群众的同时,向流亡中的国民党汶上县政府开展了统战工作。一次,他带领几名精干战士赴沙河站同国民党县长崔百朋磋商避免磨擦、共同抗日问题,因发生争执,双方卫兵忽地抽枪对峙起来。崔百朋吓呆了,不知所措。陈伯衡却镇静如常。他以沉稳威严的大将风度向双方卫兵命令道:“都把枪收起来!我们是来谈问题的,不是来干仗的!”一句话稳住了局势,使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果。1938年部队进驻东平县苇子河村。侦察员扣留了一名受日军收卖、传递假情报的邮差。不少人主张将其就地正法。陈伯衡劝阻说:“他是一时受敌人蒙蔽的穷苦百姓,我们要争取让他为我们服务。”他继之做了一番分析,使在场同志茅塞顿开。经过教育,邮差果然痛改前非,向部队提供了不少日军情况。陈伯衡领导的这支起义部队,很快受到东平县地下GCD负责人万里的重视。1938年春,他派杜子俭到自卫队,帮助建立党的组织。陈伯衡异常兴奋地表示:“我们很欢迎你来!”之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忘我地学习和工作。当年秋天被吸收为中共党员。1939年3月22日,他奉命率部赴东平郑海一带阻击日军。日军倚恃装备精良,骄狂直进。他抓住敌人这一弱点,利用地利人和有利条件,一接火,就将敌先头部队打了个落花流水。敌人恼羞成怒,动用迫击炮、重机枪疯狂顽抗。激战持续了5个多小时。下午17时许,伯衡亲临迫击炮阵地,指挥炮手发起最后反击,不幸中敌枪弹,牺牲了。战斗结束后,中共鲁西区党委和115师师部,为其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指出:他的牺牲,对六支队一团乃至整个抗日战场,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2 C, T* w7 s& `' b7 ]李又村(1913~1966) 原名丁九荣,又名丁景宇,汶上镇东门人。生于富裕之家。自幼得到饱读儒书的祖父、父亲及具有爱国思想的伯父的指点和影响,较早铸成了爱学习、求上进的精神品格。1928年,他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喜尚与同学议论国家大事。“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了赴京请愿活动,受到学校地下GCD组织的关注培养,得以读到《红旗》、《土地革命纲领》等党内书刊,懂得了更多革命道理。1932年春,由同学乔海秋介绍,加入GCD。同年,班内建党支部,他任宣传委员。之后,他以更大的热情致力于抗日救亡和党员发展工作,并曾以学校消费合作社主任身份,赴上海、保定购买进步书刊,在校内广为推荐。1934年底毕业回乡。1936年初就教于汶上城内孔庙小学。时汶上县尚无GCD组织。他利用职业之便,向师生传播进步思想,独立开展工作。不久,他到五区张楼小学任校长,聘请乔海秋、单绍曾前往任教,很快活跃了学校空气。音乐课上,他教唱《渔光曲》、《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等爱国歌曲;历史课上,侧重选讲爱国斗争事件和爱国英雄人物,公开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出卖国土的滔天罪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种子。“七·七”事变后,他的许多学生勇敢奔赴抗日战场,不少人成为革命队伍的中坚。1937年底,崐日军侵占汶上,学校被迫停课。面对现实,他想到作为GCD员,首要任务应是宣传动员人民拿起武器,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他向五区乡农学校校长讲明自己的想法,动员他领导乡农学员武装抗日。不料,胆小如鼠的校长杨××,竟于夜间带人携枪而逃。之后,他与乔海秋直赴济宁军官训练队作动员,因其很快解体,未能成事。困惑之际,李又村找到汶上县抗日自卫队,走上了武装抗日的第一线。入伍不久,他相继被委以民运工作队队长、鲁西军区第八支队参谋处股长、115师某连指导员、营代教导员,并于1939年重新加入GCD(因一度失去组织关系)。1942年,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承认其以前的党龄。1942年底,调115师情报处,化名李又村。集训后,他带领3名助手,携电台前往徐州,秘密建立起徐州——连云港——兖州情报站,担任党支部书记兼站长。日军投降后,情报站并入原新四军情报部,他任外勤股长、副科长。之后,随军转战济南、徐州等地,负责清理敌特工作。淮海战役打响后,他携电台赶赴战场,风餐露宿,日夜工作,保证了军事联络的畅通无阻。建国后,他被任命为战略重镇徐州市公安局局长、市委委员,出色领导了清除国民党潜伏特务和“镇反”等工作。其间,他几乎每天工作至深夜。警卫人员提醒他这么晚回去有危险。他含笑说:“这总不比枪林弹雨中危险更大吧?”1952年,徐州市公安局受到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级公安部门通令嘉奖。1953年,调济南任市委委员、市公安局长。两年后,相继升任济南市副市长、市长。职位高了,其为人的谦虚和气及工作热情却一如既往。他常说:“我虽然是老党员,但对地方工作,还是个新兵,是个学生。”是年体检,发现患有心脏病。组织上建议他离职休养。他回答:“我感觉不错,不用什么休养。”硬是带病坚守工作岗位。1956年,改任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兼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后改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分管政法和城建工作。当他确知济南城市建设处于落后地位时,便决心改变这一状况。趵突泉公园改造,他多次参与规划研究。大明湖西南门设计方案,由他最后审查拍板。在其督促指导下,济南市城市建设后来居上,走进全国前列。1963年,济南市委决定大力发展区县工业,将基础薄弱的电子工业翻身硬仗,交由他来指挥。李又村知难而进,马上率考察团赴北京第四机械工业部和电子管厂参观请教。后又派人去南京、上海学习里弄创办电子工业经验,有计划地将一批不景气的企业改建转产。至1966年初,济南市电子工业跃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可与同期RB电子工业媲美。正当他雄心勃勃地领导电子工业腾飞之时,“文革”运动骤然而至。起初,他并没想到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每天照常工作在第一线上。8月,他一手组建起来的电子工业枢纽——电子研究所闹事,请他去处理。他当即前往,一番苦口婆心,问题很快得以缓解。继之,城建局负责人,以个人恩怨,借“大辩论”名义,要他去“讲清楚”。他很气愤,一度病情加重。家人劝他休息。可此时的市委,只有少数几人在支撑,岂忍离开?12月20日,大字报贴到市委,将他在电子研究所劝告群众恢复生产的言论,列为压制群众的“罪状”。当天下午,李又村被迫前去解释。结果被围攻至晚22时许。23时,李又村病情猝然加重,逝世于家中。
0 j* i) w2 g9 R$ C5 M) S8 U8 P3 |0 [) D5 c1 y4 s
徐相戴(1929~1996) 又名相岱,汶上县寅寺镇西石楼村人,1947年6月为国民党八四师一六一旅四八一团一连上等兵。1948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副、正班长,副、正排长,副、正连长,副营长等职。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等。其中,在渡江战役中担任渡江第一团第一船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二次战役和五次战役。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8次,四等功5次,并荣获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82年8月离休,1983年6月被山东省军区批准,享受副团职待遇。1986年8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67岁。
$ V6 n+ t2 t7 J" e1 n1 c4 m$ D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揭穿了蒋介石的“和谈”阴谋。我华东野战军结束淮海战役后乘胜前进,挥师南下。此时他在二十七军八O师二四O团七连三排八班任班长。部队于3月到达指定地点——安徽省宿县工马照地区待命。经过短暂休息,就投入紧张的水上大练兵。因大都是北方人,很不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更不会划船。刚开始训练时,不少战士晕船、呕吐、腹泄,当时还是寒春季节,天冷水凉,水溅在身上、脸上凉冰冰的,北风一吹,全身打颤。练习划船时,这些“旱鸭子”因掌握不住要领,小船只在河中转圈,怎么也划不走,稍一使劲,就翻船,不知翻了多少回。但大家都不气馁,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学会划船,打过长江去,解放江南人民那时战士的思想确实单纯,根本不考虑别的,只觉得党中央、毛主席命令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全身就有使不完的劲。胳膊练肿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他在淮海战役中胳膊负过伤,伤口经过水浸感染化脓了,连里叫他休息,坚决不肯,坚持参加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终于学会了划船。同时,还进行了射击投弹、单人爆破、小组突击、登陆训练等,为渡江作战做好了准备。 4 ~ r( D" I9 p
不久,部队进行战前动员,连队举行誓师大会,诉苦大会。战士们怀着满腔的仇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纷纷表决心,要在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多立战功。会后,全班写了决心书,向上级要求担任强渡长江天险的先头班,争取成为渡江第一船。果然,上级批准了他们班的要求。
+ t# v' K Z9 F1 j/ ]6 x" B) A4月20日,队伍轻装向江岸靠近,在安徽省无为县的长江北岸待命。21日傍晚,静悄悄的上了小木船,整装待发。他们班是加强班,共18人,携带轻机枪、汤姆式冲锋枪和一门小炮。晚9点钟,接到渡江命令,战士们用小铁铣划船前进。划到江心时,因水急浪猛,船开始打转,不向前走,班长急忙轻声命令大家“按照要领划,把劲使在一块”还鼓励说:“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宁愿牺牲在南岸,决不死在江中”。经过提醒,大家一起用劲,终于把船划过了江心,很快靠近了南岸。他们刚登陆就被敌人发现了,敌哨兵一拉枪栓喊到“干什么的?”话刚落音,班长一枪干掉了他,枪声一响,惊动了大批敌人,敌人依托工事向我猛烈射击,他们集中火力攻打正面阵地,迅速占领了敌战壕,然后一起开火,把两边反扑的敌人打了回去。突然一阵密集的子弹打来。班长一看右侧有一个暗堡,就喊到“注意右侧有暗堡”,战士沈进水顺手把手榴弹投了进去。机枪手苏士怀,抱着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经过十八分钟激战,打掉五、六个敌暗堡,消灭敌人二个排的兵力,并俘虏十八名敌人,占领淮头阵地,立即向北岸打出两颗信号弹。北岸大部队一看,知道登陆成功,立即命令炮兵部队向敌阵地轰击,摧毁了敌防御工事。在我先头部队和炮火的掩护下,大部队顺着西北风迅速过江登上南岸。炮火刚一延伸射击,全班就向敌人纵深阵地冲击,紧追溃退的敌兵。这时,敌第8 军团55军纷纷溃退到了底港镇,镇北面有一座小山,敌人在上面安了三个碉堡,火力很猛。战士杨宗林机智灵活地靠近敌碉堡,用手榴弹炸掉了一个,当打第二个时英勇牺牲。机枪手张志千也迅速打掉另一个碉堡,攻下了小山。然后,继续向镇内追击。镇内都是小街巷,地势复杂,他们把全班分成一、二、三组和机枪组各自为战。班长首先冲进一条小胡同,发现敌人约有一个连的兵力向南逃窜,就马上绕到敌人前面,用冲锋枪猛烈扫射,边打边向敌人喊话:“放下武器,缴枪不杀”,“不准动,动就打死你们”。此时天还不很亮,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被包围了,就惊慌失措的叫到:“别打了,别打了,我们缴枪”。接着就是扔枪的声音。当时,全班战士都打散了,班长一看附近没有战友,害怕敌人知道后反击,就大声喊到:“一组在右,二组在左,三组机枪组跟我来”。并命令敌兵都到左边一个大庙去。等敌人全部进了大庙,班长用缴来的枪向空中猛打,以迷惑敌人。战场上枪声就是命令,哪里有枪声,哪里就有战斗。不一会,付连长徐水带领二排来了,班长向他报告:“抓到部分俘虏都在大庙里”。付连长带领二排把敌人押走了。他们又继续向宣城方向追击。4月22日下午,我部队歼灭了宣城守敌,23日午夜,南京解放。
6 Q$ d4 U5 @( u, [经过三天的激战,我人民解放军便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有百万重兵防守的长江天险,攻占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盘踞22年之久的反革命老巢。南京解放后,他们班被华东野战军命名为“渡江第一船”,荣获英雄班称号。他被授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