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 汶上景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08: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牛山摩崖石刻 2 Q1 E6 G8 G6 A. y$ }
  水牛山摩崖石刻位于汶上县白石乡小楼村东南约1公里水牛山南麓山洞右侧。摩崖刻字处为一长方形磨光石面,长2米,宽1.5米,隶书6行,共计52字。“舍利佛汝问云何名佛云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有知耳是名观佛”。字迹清晰、笔法遒劲,与泰山经石峪,铁山摩崖石刻风格相近。据《金百学》记载:“而周之吉日癸已即摩崖刻也。而佛经之有石刻……始于高齐,宇文周时。”审其格数,应与经石峪摩崖刻字的时间相同,水牛山摩崖当为北齐人所刻。
1 }+ R0 h% _0 W9 j  水牛山摩崖刻石以隶为主,间有楷、篆、行书,书法俊逸,雄健浑厚,古朴拙厚,方圆兼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近年来,国内外书法家到水牛山考察观摩的人数逐年递增,愈来愈多的游客也来此观光。为加强这一珍贵刻石的保护,划定了保护范围,修建了登山道路,增设了防护设施,既增加了保护系数,又方便了游客的观览。 , j- `% K1 \5 Z+ |9 P3 \" b
   1975年济宁市人民政府行文公布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6月12日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X3 @- p; @3 [' b

& @7 h/ _& l. A$ b鲁九公墓   一名鲁诸公墓。1981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位于南旺镇十里闸村西、古阚城(在今开河南)西南。原全在汶上县境内,建国后部分划入嘉祥县、梁山县,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皇林。
* F6 J5 {6 Q5 K4 F   据《姬氏志》等史载:鲁庄公在世时曾来南旺观光避暑、考察风情,会宋公于阚城,观其地貌,山绕祥云,水笼瑞气,乃星占筮人,喜而南拜,其死后葬于此地。后世尊其遗愿,庄公以后的桓松、僖公、文公、闵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等九公均以周天子礼葬于阚城凤凰山下。现九公墓尚存,封土10余米高。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发掘利用。为使九公墓得以开发利用,发挥其旅游功能,对现有九公墓堆高20米,在墓前立碑建亭,坟前墓后植松柏林,并建春秋鲁王室文化馆,使之成为鲁王室后代的祭祖中心,开发挖掘鲁文化。 1 F! T  N+ T. D5 x6 Q8 D7 N3 Q

. @* W, Z, w8 C
* R' \7 N+ }1 J. b4 t蚩尤冢位于汶上县南旺镇,黄览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尺,常以十月祀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阙亭,按东平陆在汶上阚城亭鲁诸公墓焉,即此地矣”。《中国帝王大辞典》、《辞源》、《水经注》、《兖州府志卷二十三卷》、《汶上县志》、《阚城诸公墓之图》等对此均有记载。
2 d9 u9 p  r& _- b: v ) }, x9 S" ~) ?2 c; c
蚩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和民族领袖,据《龙鱼河图》载“黄帝之前,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三圣记》中载“自古以后蚩尤天王辟土地,采铜铁炼兵兴产”。《太始记》载“蚩氏乃东据淮岱之地以轩辕东进之路及至其没渐至退缨矣”。今据《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冢高五丈。秦汉之际,居民由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之蚩尤旗。蚩尤战败于轩辕后,逃淮岱冀兖之地。史料所载的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兖,古指兖州,即今兖州市),说明蚩尤被炎黄打败后的势力范围和生存空间已缩小到泰山、兖州、汶上、东平、巨野一带。《史记》二十八卷载“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东平陆即今山东汶上县,阚乡,今汶上南旺镇)。有关专家根据资料记载,对蚩尤冢进行了全面论证和考古勘探,证实汶上乃是历史上蚩尤部落的主要栖息地,是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据《中国帝王辞典》记载:当时,黄河中上游有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下游有东夷族、九黎族,他们之间常为了争夺财务和生存空间而发生战争,九黎族首领蚩尤英勇善战,战败了炎帝族,炎帝族求救于黄帝,炎黄二族联合起来,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有史料载“战于黄河下游泗,济蜀流充斥的平陆之野”(泗,即泗河;济,即济水;平陆,即现今山东汶上县)。蚩尤被杀,被分埋葬于汶上、巨野等地(蚩尤四冢之说),其首级葬于阚里(现即汶上县南旺镇)。 $ b' C) F" i0 P: F' M

& i, B6 l1 M3 G3 w; X$ C) G& _0 d   蚩尤冢现存两幢石碑,石碑高2.3米,宽1.5米,厚30厘米。屹立于蚩尤冢前,石碑的下面刻有文字“蚩尤冢”为清代人所刻。“蚩尤祠”碑刻现存放在县博物馆内。 ) o1 ]1 e' W8 m+ o* X4 b
   千百年来,前来凭吊祖先的海内外游人络绎不绝。 ! ?$ ~; l4 ~5 ?7 s2 Y; v

/ U4 _" c5 {: u" C& R思圣堂:又名过化祠。在原县衙后堂之西(今县城西北部)。宋元祐占三年(1088)县令周师中创建。旨在“求孔子之意而行其政”。为汶上旧县衙所独有。元大德八年(0304),知县孙善乡重修。明永乐七年*1409),县令史诚祖扩修。嘉靖十六年(1537),兖州知府陈仲禄复倡大修。清代变修多次。 原有正殿及东西庑各三楹,院中有杏坛亭,院前有门坊,正面书“过化祠”金色大字,殿堂额题“思圣堂”,内塑孔子坐像。因孔擢升鲁司空后,以冉耕(字伯牛)继任中都宰,又传岳飞北扫金兵时曾留守中都,故以冉耕、岳飞配享。清代以前,以孔、冉、岳三姓氏中各定一人奉祀。今尚存思圣堂正殿三楹,系硬山式,明清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 T% f: Q% ?3 r  D8 p
: _; ?5 \3 a( w9 U' O% @( [
文庙建筑群   文庙亦圣庙、孔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725)。长庆四年(824)县令邢审容首葺(原有碑记)。宋代李玠再葺,并刻御制“八行八刑”碑于其中。元代时权三葺之。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孔子63代孙孔贞宁迁居汶上,且因曲阜长支64世衍世衍圣公之爵,并加赐居汶各支世袭太
! R4 b) A2 M6 c5 ~常寺、五经博士和六品官等官爵(品级均高于县令),故明清二代不断仿曲阜文庙形式予以修葺、扩建,形成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庞大建筑群。其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规模仅次于曲阜方庙建筑群。今存大成殿系明代建筑,长23.5米,宽13米,高11.6米,悬山式建筑,7楹32柱,单层飞檐,覆绿色琉璃瓦。前侧有黄色琉璃瓦棱形图案,内外皆施斗拱,平拱双昂。斗拱、飞檐皆施彩绘,殿脊、飞檐饰人物、鸟兽。殿内上悬“万世师表”巨匾,正中塑孔子像,两侧有4配12哲塑像。前有戟门(一名大成门)。5楹单檐彩绘。后有彩绘明伦堂7楹,为县学授课场所,正中悬“明伦堂”匾额,传为宁代大儒朱熹所书。殿之 5 s6 l, o+ Q3 K7 R" a: D6 a9 M
月台两侧并建东西庑各12楹,内设孔子弟子及历代陪飨先贤先儒牌位。另有文明坊、东西华门、棂星门、瞻贤坊、仰圣坊、名宦乡贤祠、节孝祠、启圣祠、文昌祠、博文斋、药礼斋、教谕训导二宅、敬一亭、架阁史房、射圃学仓等建筑。院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前文明坊书“太和元气”,东西华门书“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棂星门前墙外设有石栏、“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二石碑。民国及日伪时期,曾对上述建筑加以小修。1948年解放后,因改建学校、扩街等,大部拆毁,众多碑碣被埋于戟门前之泮池中和东侧院内地下。今唯余大成殿、戟门、明伦堂、名宦乡贤祠、节孝祠和元代《重修圣庙记》碑一通。 8 T( s/ w, l+ o& }0 ^) k
1993年对文庙进行整修,七十南旺分水龙王庙 9 F+ I/ K( [1 U; N  Y  E

+ l; k( X+ @8 ]4 s+ Y
* r+ X) N" c9 h% M3 i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天的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南旺居古大野泽之滨,历史悠久。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因地势隆起,像个罗锅,被称为“水脊”。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遏汶,驯服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七分北流,以济漳、卫;三分南流,以济黄、淮,而漕运通。后建龙王庙于分水处,故称“分水龙王庙”。
" R% W- S0 X3 q ; n; f* A& G5 g" C+ G$ [
    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至清代不断增建,渐渐形成了众庙集聚的建筑群。翻看史书记载,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包括龙王庙大殿、戏楼、禹王殿、水明楼、宋礼祠、白英祠、关帝庙、观音阁、莫公祠、文公祠、蚂蚱庙及和尚禅室等10余处院落,占地南北长220米,东西宽255米,面积约561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9338平方米。各个建筑虽年代不一,风格样式各异,却布局协调,院落交错,堪称为明清庙宇建筑的大观园。建筑群周围数百米处,耸立四座土山,均高约60米,向庙群作朝拱之势,称为“四山拱卫”。单看这龙王庙建筑群的气势,已是四方朝拜、八面威风了。龙王庙建筑群位居河右岸,四座大门直冲运河,气势恢宏。滔滔汶水由东向西迎面而来与大运河呈丁字形交会,为避汶水冲击,沿岸建有坡高4米、长约220米的石剥岸,有4处台阶直通大门,台阶两侧,官商民人可在此下船拾级而上,有8个巨形石雕水兽兀立岸边,作盘卧状,石石剥岸下竖有12根石桩,用以挽缆船只。隔河相望,汶河北岸土山上的望湖亭,亭中设有石几、石凳,游人可以坐亭内弈棋、纳凉憩息。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香火古会,游人如织,联袂接踵。迎河而建的庙群大门,气势恢宏,巍然壮观,门楼宽10米,三楹。大门外建木结构牌坊,两层飞檐,造型美观,悬匾额3块,右为“海宴”,左为“河清”,中为“左右逢源”,为清代浙闽总督汶上人刘韵珂所书。进得庙群大门,院中偏左有古槐一株,粗约两围,高大茂盛,蓬蓬然如伞盖,树荫遮得大半个院落。而最惹眼的则是龙王庙大殿,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红墙绿瓦,朱门屏风,飞檐斗拱,斜山站角,风铎悬坠,四梁八柱,雕梁画栋。殿内塑有神像22尊,正中塑龙王坐像,高约3米;龙王像前左右屏立两尊站像,一持“印玺”,一持“圣旨”;再前塑一木刻站像。左边靠后墙有漳漕河督大王和金龙四大王泥塑坐像;右边靠后墙塑宴公、萧公坐像。靠山墙两侧,各塑站像4尊,有风神、雨神、雷神、闪神、雹神等,各持自家法器,服饰有别,神态各异;右前角和左前角塑有“土地爷”和“运河指挥”坐像及4尊站像,雕工精巧,栩栩如生。一入殿门,便有“劈流神勇”匾额高悬,正中上方则悬“广济分流”、“疏流利运”、“庥被汶泗”3面匾额,两边是“总制分流”、“广济群生”等匾,殿内共悬匾额30面,均为明清两代官绅名家所书。龙王庙大殿左侧有钟鼓楼,右边为字纸楼。字纸楼,无梁无椽,纯砖瓦结构,上书“敬惜字纸”四字,此楼专为焚烧字纸用。大殿前方便是戏楼,上悬“大舞咸池”匾额,匾下为木制月窗,门楞形,雕刻细腻玲珑。戏楼底层便是大门走道。由龙王庙大殿依次向左,便是禹王殿和水明楼。禹王殿高阶月台,层脊蟠龙瓦装饰,顶覆绿黄瓦。殿内塑有禹王像,神态自然,穆如清风。殿前楼台,正中开拱券式过道,装有门扉,从运河上岸登阶,入禹王殿必经此门。台上建水明楼,歇山式,清人乔松年题写匾额“水明楼”,楼前檐亦有三匾,左为“四山朝拱”,右为“二水分流”,中间是“银汉分光”。雕栏石案,朱阁绿柱,倘凭栏远眺,运河逶迤,汶水滔滔,帆樯如林,舟楫如梭,令人心旷神怡。水明楼下西侧,有假山一座,奇石磊磊。旁立御碑亭,亭内碑石,是清乾隆帝6次南巡过南旺分水龙王庙的赋诗碑。再左是宋公祠,是纪念明朝工部尚书、治运专家宋礼的建筑。灰墙灰瓦,朴实庄严。正殿中塑有宋礼雕像;两侧偏殿,各有一尊配享塑像,一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一为汶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三人治运功高盖世,因此自宋公祠建成后,明清两代官绅文人慕其治漕功勋卓著,专程拜谒,或路经顺便瞻仰,作文赋诗,至今还有“宋家的河,白家的泉,潘家的闸”的故事歌谣流传。一芥草民却胜朝官无数的白英,人们纪念他的祠堂,傍宋公祠而建,称“白老人祠”,因清雍正四年被敕封为“永济神”和光绪五年敕封为“白大王”,故又称“永济神祠”和“白大王庙”。白大王庙始建于明正德七年,三楹殿内塑有白英像。有垣墙和大门一座。此外,还有莫公祠、蚂蚱神庙、关帝庙、观音阁等建筑。 2 X! V6 ~7 ~. I5 c- K
因南旺扼运河咽喉,事关漕运重责,因此清朝专门在南旺设立了汶上县南旺分县,县衙就设在龙王庙群观音阁后面,衙门还设文训、武训、河标营、操标营,并设置了张公书院和南旺义学等。这些建筑与龙王庙群已经浑然一体,更增添了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恢宏气势。可见,分水龙王庙是一融汇了多种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体。
9 d. y: {# w) }1 \* V) S( z5 m' [
七代嫡孙女孔德懋提写“戟门”匾额。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0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运河文化—南旺分水工程
* [7 s  A6 Z* b/ G$ g6 M) S3 q/ _. K4 G) `/ c

  l/ T" S' c9 n( b! L1 L% F+ g* e6 I$ y5 s& M
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 人们“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土罡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洸河,(引二水)南汇于济州(新河)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揖”(《元史·河渠一》)。分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南粮北调功成。为解决黄河淤积和水源不足这两大难题,人们采用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这里,需要特别提到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4 C+ }7 V3 x- k/ R$ {& O/ v“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廷允准济宁同知潘淑正奏请,命工部尚书宋礼率 军工民夫16.5万人事其役”(《汶上县志》)。宋礼首先碰到的是河通而水源不足的难题。宋礼有识,他微服私访,在汶上军屯乡彩山之阳遇见了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农白英。白英在乡间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感于宋礼的诚挚,他把早已成竹在胸的计划献了出来。白英指出,黄水漫淤,河道沧桑,地势已变,元朝引汶、泗入济已不足所有,必须另辟蹊径。仰汶上东北高而西南低的地形,引汶水直接进入南旺脊顶,先成居高临下之势再于南旺南北设闸分水而下。这就是被后人简称的“借水行舟”计划。这是一个巧妙大胆的构思,宋礼如获至宝,请白英一起指挥施工。他们在汶上与东平交界的戴村,筑坝横亘“五里十三步”(实423米)腰斩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达南旺。又在分水口处凿设了一个活动的鱼嘴形“石鲅”,控制南北分水量,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实测为南六北四)。并创造性地将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又挖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脉水系因势利导,补充运河水源,从根本上征服了南旺水脊,确保了运河长年畅通无阻。在中国2300多年的运河发展史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第一流的水利构思。南旺水脊分水工程是矗立在3000里运河上的一座丰碑,它标识着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的无比智慧与胆略。 ( \/ R/ ^! t0 x% k3 T; _
: ~7 u/ }; u* j

4 q0 W! U2 P" o$ Y1 p运河文化—戴村坝
1 O! e: g* s/ Y  M. L0 n 8 m. U9 P2 j2 h& x! R/ \5 |3 W* S8 W
戴村坝 在汶上东北方向,距杨店乡5公里,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初建于明代。当时,明成祖迁都北京,急于发展南北漕运,但济宁以北的会通河由于水源不足,漕运受限。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宗礼采纳汶上治水专家白英的建议,破上游的城坝,在此筑坝截断汶水,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至汶上南旺注入运河,“以济运道“,成为当时引汶济运的主要工程,使船只得以畅行无阻。此坝当时为土坝,后经万历和清道光、光绪年间的几次大修加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该坝东北西南走向,略呈弧形,全长1500米,由三段组成。南段由南向北分为乱石坝、流水坝、玲珑坝三部分,均为石坝;中段称太皇堤;最北为三合土坝。三座相连的石坝高度不一,随着汶水水位的升降,三坝先后漫水或停止漫水,以调节入运的水量。特大洪水到来时,三合土坝自行漫水,泄洪保坝。太皇堤则既能帮助三合坝泄洪,又能正面迎水、保护主坝。戴村坝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是我国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水利史上的创举。- {9 C( p- {/ T& @) K
以上三坝之间均筑有高台,其中石坝北台上原建有龙神庙、将军庙和白公庙,现已无存。大坝气势雄伟,像巨蟒,若长龙,横卧清、汶两水之间,如铜墙,似铁壁,把清、汶两水豁然分开,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夏秋之际,白浪翻滚,漫坝而泄,声若龙吟虎啸。 7 S! _; R6 h8 u6 L  A! s& k
6 z. T/ U# n5 V
: w! E2 V' i5 f
相关景点: 5 S$ u$ A* x7 m8 P$ L

2 G0 I3 Y! J6 C- \/ T南旺分水龙王庙$ V. E6 a( S; I! _' `2 B
0 H& l+ y+ x# U2 u! k
汶上旅游景点分布图6 a) i* A# {, D' M( X* u2 |6 b
" u0 g4 N* @! ]

( e$ Q. S; s2 q
# {$ W" Q9 p7 W" {  f) D1 x
- ^# `" s4 i, n5 x# x' A    汶上县地处鲁西南,古称中都,属济宁市,东临曲阜,西接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泰山。日东高速横穿东西,105国道纵贯南北,济荷高速穿越县境西部,距京沪线演兖州站、京九线梁山站、及京福、京沪高速入口和京杭运河济宁码头均在40公里之内。这里因拥有佛教至尊圣物佛牙舍利而被誉为“中国第二个法门寺”;因“引运济汶”分水工程在此而成为“  中国北方都江堰”;因孔子初仕中都宰而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始祖地;因中华始祖蚩尤陵在此而成为东夷族后裔韩国、苗族等的祭祖中心。
1 M) F7 ^& O! j$ M5 ]9 R0 o* C, h6 g- `" B6 G$ v# X: h1 d
/ x5 ]- B  K  `2 W. T) V  q7 m! H
9 n% s0 A; F5 O- G
中都佛苑
( t5 Q! r3 l0 z* s! I9 `    山东汶上,古称中都,地处鲁西南。东临曲阜,西接梁山,北枕泰山,南有京杭大运河穿越的微山湖。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任中都宰,在这里一展儒学治国安邦的方略,为千古所传颂。1994年141件佛教圣物的面世,震惊世界。汶上,一向以古代文明发祥地、佛教文化圣地而著称于世。 " D( n2 c1 |1 |
    近年来,汶上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建设集朝拜、观光、休闲、研究于一体的大型佛教文化主题公园——中都佛苑。建设中的中都佛苑景区突出以宝相寺为核心,占地1240亩,分西、中、东三路布局。 中轴核心区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门、照壁、苦海普渡、天王殿、大雄宝殿、地宫、碑廊、太子灵踪塔、世界广场、琉璃涅槃透彻佛等。东区是佛教文化景观区,包括四部分,即世界佛教建设博览区、出水观音区、佛教文化娱乐区和服务区。世界佛教建筑博览区包括藏传佛教建筑、东瀛佛教建筑、南传佛教建筑。 ) l6 D7 d. j# Y( Q. j

" u0 j% _& Q; ^* g& Q5 ^7 w. q# }, l$ L& ?" S1 C
中都佛苑规划图. c, q8 m: w) y8 b# w) k
中都佛苑功能分区图  
2 b/ ~9 {. Q+ z- V5 B2 x2 I
6 A8 v. d3 z2 @  k2 q1 O7 Z2 Y
* m$ H4 O1 }3 k( Z' C    出水观音区包括出水观音像、观音院等,佛教文化娱乐区包括莲池佛影、佛印觅踪、儿童项目(模拟屋、“天龙八部”弹跳组合)。服务区包括舍卫城、三星级宾馆、三宝园——素食馆、道果堂——素食药膳、清凉若——茶馆、商业街。西区是佛祖生平园林区,主要包括蓝毗尼——佛陀诞生处、九龙灌浴、菩提迦耶——释迦成佛、鹿野园——初转FLG、拘尸那羅——佛祖涅槃、四圣塔。
# }$ q# d- Z- C    中都佛苑的主体定位为佛教文化主题公园,功能定位为观光、朝拜、休闲、修学、短期度假,定位在本地、山东及周边省区、京津塘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国内),港澳台、东南亚、东亚(国际);基本指导思想是形成“一部佛国史,满园异域情”; 主要规划原则是以养性修心活动为主,以塔为中心、以卧佛为亮点、以异域佛教文化为特色。 " G% Y# O% v6 V; M8 }
   中都佛苑规划集中打造五大旅游亮点。即九龙灌浴、荷花撞水、佛祖出世;五彩琉璃透彻卧佛,佛祖涅槃升天;宝塔佛光,佛祖显灵;夜空祥云,佛祖现世;打造佛教文化艺术活动“梵天佛韵”,演示佛祖出生、出家、成佛、涅槃、佛祖圣物、佛舍利到汶上的故事。到宝相寺旅游,还可感受佛教文化体验。即乘船苦渡,体验进入佛门圣地的愉悦;追寻佛踪,体验佛祖的行为和生平; 千人拜佛,佛光闪现;出水观音,体验沐浴慈善观音的喜悦;梵天佛韵,展示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随喜弥勒,让人忘记世间的烦恼;飞天风筝,体验佛国的动感之韵;诚意净身,体验佛门净地的特质氛围;精诚炼意,让游客尝试极限体验;种树祈福,增加游客对佛国圣地的神秘感,恒河放生,感觉灵魂升华的愉悦;碑林结缘,体验文字与心语的交流;颁发度牒,感受特殊的精神鼓励。 ( `" `5 e7 n9 r% G
文殊般若碑 文殊般若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原同著名的清凉寺、二佛洞相伴在县城西北白石乡水牛山上。碑高2米,宽0.7米,厚0.15米,碑文为佛经,字体由隶变楷,楷意浓重,浑厚端庄。与汶上汉代衡方碑齐名,是继衡方碑之后的碑中骄子,珍贵国宝。
9 I" e9 n3 O( N近几年来,RB、韩国、泰国、瑞典、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历史学家、佛学专家、石刻艺术家、书法家纷至沓来,专程到汶上观看、研究此碑,《文殊般若碑》的拓片极为珍贵。此碑标志着楷书在这一时代已经取代了隶书的地位而成为社会用字的正统字体,对后世尤其唐代楷书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 [8 k6 ~$ J8 t4 p8 C9 [% V; V
4 e2 a0 A$ G9 @3 Q& M3 q, ~. W: g9 h. S- H5 d$ A' q; U6 T* B1 E
" ^' k6 G7 E5 J3 \: O, O2 e) Q1 g
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始建于唐代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当时规模宏大,占地40余亩,是汶上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3年)禅封泰山时曾住跸于此。他看到整个寺院结构严谨,呈现富态宝相,遂改名为宝相寺。
* w1 x4 l) v9 s5 R1 [    太子灵踪塔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2年建成,距今891年。宝塔为八角砖塔,底层呈莲花状,整体宏伟壮观,巍峨挺拔,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 k  X, ?5 w7 ~3 ^9 k- @8 A1 W* o3 e
    1994年春,宝塔维修工作开始施工。施工人员在清理古塔塔基时,在正南方向,意外地发现了通往塔宫的隐门。打开隐门后,里面是隐藏近千年的甬道,进入甬道,就可以看到佛龛,佛龛上方摆放着石匣,石匣里有金棺,金棺被放在银质的棺架上,金棺前有银质水月观音菩萨一尊。金棺上面盖有黄绫和108颗水晶摩尼珠,金棺内有银椁,银椁内有檀香木盒,木盒内有佛牙一支,舍利数百颗。
+ v# A& n/ J/ Y) }7 \  J6 @5 D
' ~, ~% c, V7 Z, t0 r9 |$ ^5 n9 d  w: |3 ?5 Y4 J: t. D2 ]

5 [- E2 o/ h6 [. d$ [" V5 |! W! @: z宝相寺景区简介# X# s$ Q3 ~. C5 Q7 p  q) ]

9 r& S+ G( F1 l  q2 d$ O汶上宝相寺景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汶上县城西北隅,东临三孔,西接梁山,北枕泰山,南依微山湖风景区。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宋真宗禅封泰山时住跸汶上,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风水宝地,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佛寺名刹。寺中文物古迹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1994年3月15日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塔宫出土的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珍贵无比,使宝相寺在国内外享有第二法门寺的美誉。经过10余年的恢复建设,现宝相寺景区完成一期工程,主要景观有:太子灵踪塔、供奉殿、塔宫、中都佛教文化博物馆、碑廊等。
6 ]1 z# x0 p% V2 H) {5 D      目前宝相寺景区正在扩建,扩建后的景区将成为山东旅游业的新亮点,世界著名佛教文化的体验地。一是新的景区规划总体布局。南起尚书路、北至外环路、西至泉河路,东到中都大街,占地面积1200亩。南北长918米,东西长954米,分西、中、东三个区域。中轴核心区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门、照壁、苦海普渡、天王殿、大雄宝殿、僧舍小院、地宫、碑亭、太子灵踪塔、世界广场、琉璃涅盘透彻卧佛、十二大弟子像、塔林、缘起碑林。东区是佛教文化景观区,包括世界佛教建筑博览区、出水观音区、佛教文化娱乐区和服务区。西区是佛祖生平园林区,主要包括蓝毗尼—佛陀诞生处、九龙灌浴、菩提迦耶—释迦成佛、鹿野苑—初转FLG、拘尸那罗—佛祖涅盘、四圣塔。二是景区的定位、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中都佛苑旅游区的主体定位为佛教文化主题公园,功能定位为观光、朝拜、休闲、修学、短期度假;基本指导思想是形成“一部佛国史,满园异域情”;主要规划原则是以养性修心活动为主,以塔为中心、以卧佛为亮点、以异域佛教文化为特色。三是景区集中打造五大旅游亮点。即九龙灌浴、荷花撞水、佛祖出世;五彩琉璃透彻卧佛,佛祖涅盘升天;宝塔佛光,佛祖显灵;夜空祥云,佛祖现世;打造佛教文化艺术活动“梵天佛韵”,演示佛祖出生、出家、成佛、涅盘、佛祖圣物、佛舍利到汶上的故事。四是增加旅游区佛教文化体验活动。即乘船苦渡,体验进入佛门圣地的愉悦;追寻佛踪,体验佛祖的行为和生平;百人拜佛,佛光闪现;出水观音,体验沐浴慈善观音的喜悦;梵天佛韵,展示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随喜弥勒,让人忘记世间的烦恼;飞天风筝,体验佛国的动感之韵;诚意净身,体验佛门净地的特质氛围;精诚炼意,让游客尝试极限体验;种树祈福,增加游客对佛国圣地的神密感;恒河放生,感觉灵魂升华的愉悦;碑林结缘,体验文字与心语的交流;颁发度牒,感受特殊的精神鼓励。景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佛教文化著名的旅游体验地。
发表于 2009-4-28 11: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o
发表于 2009-5-12 01: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3_64:}楼主很面熟···
发表于 2009-12-4 16: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 f' Y4 g8 l  s8 m. ?" X! e+ z
http://www.dfhuidian.com
发表于 2009-12-6 16: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
发表于 2010-7-7 06: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兴药浴 的帖子- U* d2 ?4 @5 y' A* l
) U7 q; \. k" k: y% L

9 L' ]! _% j9 n) u/ S3 O   
发表于 2010-11-3 0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3 0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