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鲁:自主择业走出精彩人生路. I0 ]( a5 ]2 ~
中都社区汶上讯(张进莉 张思 军儒)提起周鲁,汶上县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他的,年纪轻轻的他现在已经是年出栏肉鸡50余万只、职工30余人的养殖场厂长了,经过不到两年的时间,白手起家,从一个大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大型养鸡场的厂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 {0 R# q, J/ T7 ]4 I' X冲破观念壁垒" m9 @: Q2 D8 F
周鲁,汶上县南站镇辛店村人。2005年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工作不好找,但他不等不靠,而是转变思路,给自己定了一个创业的计划。“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周鲁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鸡场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不到大城市找个体面的工作,却要回到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买专业书籍、引进良种鸡苗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一个刚毕业的穷学生哪里有那么多资金,起初,父母也不太支持他。一来与他们培养他上大学的初衷相悖,二来风险太大。自毕业后,他一直在家研究养殖业,买来大量的专业书籍研究学习,家里人当时也非常不理解。起初,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也曾经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就增添了很多勇气。他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不知吃了多少次闭门羹,也不知道挨了多少次白眼,为了筹集资金,他受到无数次责难和排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诚心战胜了非议,父母、亲戚、朋友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建厂用的首期资金顺利到位。' G+ M4 ?- p" M; G
创业中品尝乐趣与心酸
2 G+ Q! e5 M( q3 I7 O9 o8 }就这样,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辛勤的付出,周鲁的第一个鸡棚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他养鸡的方式颇为讲究、新颖。用铁丝网围起的巨大鸡舍被隔成了不同区域,小鸡可以在本区域内随意走动,但不得“串门”。鸡舍顶上倒悬着一把把松枝,那是用来给鸡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除了苞谷粒外,小鸡时不时还要吃些大蒜、洋葱来防病。隔三岔五,他就会把小鸡赶到专门的“沙浴池”里“洗澡”;鸡舍里还安了几个音箱,世界名曲、二胡曲轮番播放。 “这是一种动物福利。”周鲁笑着解释说。
. g8 b4 Y& J3 [% v- W8 _为了学习技术产,他就每天抱着笔记本,守着农业频道看《致富经》栏目,把别人的经营方式、营销理念、养殖技术全都细细写下,二年下来,积累了三四本笔记。他还到处去考察实习,“南站附近的养猪场、养鸡养鸭场我都去了,刚开始大门都不让我进,我就跟老板套近乎,帮着扫地、推车,嘴巴甜一点,到后来,他们都挺欢迎我”。 ) W" {+ o7 c1 d1 }6 K
年轻人独自择业的艰难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体会。虽然养鸡场建起来了,父母仍旧抱定“大学毕业应该有稳定工作”的观念,对养鸡场并不十分支持,周鲁遇到资金短缺的关口,屡次想张口向父母借,都忍住了。一台电脑、几十本农业养殖技术书、两条狗,便是周鲁在养鸡场的全部家当。一个人在场里独居,不仅要忍受生活上的不便,更要克服孤独感的来袭。何况失败从未远离过。最大的损失发生在去年4月,一批鸡苗在脱温室里保温,人一步也离开不得。周鲁在脱温室里支了张桌子看书,到夜里两点多实在太困,便叫请来的帮工守下半夜。结果帮工那晚喝了酒睡着了,半夜停电,鸡苗全部冻死了。“整整208只,惨不忍睹。装了两口袋,拿去埋的时候,心里都是凉的。” 周鲁回忆说。 刚开始时没有运输工具,他借车拉着刚出笼的鸡到农贸市场上去卖,但销路还是窄。他一咬牙,花几千块钱从邹城买了一辆“沙滩车”,千辛万苦运回家,又自己动手在车后做了一个鸡架。这辆县城里唯一的四轮摩托车开到集市里非常吸引眼球,着实火了一把。 在他的带领下,附近有十多户群众也养起了鸡。
( U1 \ B; j- U3 J; r% G( C2 d从去年12月起,陆续有酒店找上门来要求周鲁供货。到底是继续在农贸市场上卖,还是走高端酒店的路线,是目前最困扰周鲁的问题。当问他下步打算时,“对市场的把握、资金的运用上我还不很精通,这大概是大学生创业最缺乏的知识。现在我要多学习,扩大养殖规模,开拓更大的市场,至少要做到我们汶上县的最好的吧!”他“嘿嘿”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