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十步杀一人,煊赫大梁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6 1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how_pic[10].jpg



涂鸦白纸,我心飞翔。无聊的时候,我喜欢默写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侯嬴本是魏国国都大梁东门的门官,信陵君折节下交。当时秦军攻打赵国甚急,信陵君打算劫夺魏军去解邯郸之围。侯嬴把壮士朱亥推荐给他,并说:我老了,不能随行,但我会估摸着在你到达的时候自杀以谢。信陵君带同朱亥前往大将晋鄙军中,出示虎符(系由魏王宠妃如姬偷出)要求接管军队。晋鄙起疑,朱亥出袖中大铁锤击杀之。信陵君遂整军直趋邯郸,血战打退秦军。侯嬴也不负诺言,在大梁东门面向北方也就是邯郸的方向吻剑自杀。


没有这一战,恐怕秦国会提前四十年统一天下。秦国也因此怕了信陵君,以魏国的衰微,信陵君在世的几十年,秦军始终不敢来犯。这些故事众所周知,而当时人们的慷慨赴义,却是中国历史的绝唱。站在后世的角度,侯嬴既已推荐朱亥,就算报答了信陵君的折节下交,为何最后还要自杀?此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那么国士是必须生死以之的,虽不能效命鞍前马后,却也有必要设身处地——既然信陵君舍命前行(预期成功的概率很低),侯嬴也便慨然陪死,这就叫以死相报。


下面我来讲讲大梁城。大家都知道大梁就是开封,但很久以来都无法找到大梁的遗址。后来考古精进,才在开封地层最下边把大梁城挖出来,而它上边依次是唐朝的汴州、宋朝的东京、明朝的开封等等,一层压一层,可见自古该城是屡建屡废,除了朝代更迭,更主要是黄河水患,层层淤积起来,今天的地貌早已不复战国的景观。


如果看一下战国地图,魏国的疆域形状相当奇特,西边在山西有一大块,东边在河南还有一大块,中间靠一条狭长地带连接。魏王的祖先是晋国大夫,其领地的基础本是不同时期分封的采邑,自然更可能东一块西一块;日后赵魏韩三家分晋,因此三国的领土也就呈犬牙交错之势,即便彼此交换一些土地好把国土弄得规整一点,但魏国国土的哑铃型却怎么也无法扭转。这是很差的战略态势,而把战略重心放在哪边也颇费踌躇。魏国的重心起先在山西,都城安邑也相当靠近秦国。经过三代图强,到魏惠王时期,公元前364年终于下决心迁都大梁。关于迁都原因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避开强秦,一说是为了更方便逐鹿中原。后一种说法大概更有道理,因为当时秦国尚未商鞅变法,魏国暂时还占有上风;而大梁地处天下中心,东西凑辐,南北通衢,迁都于此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野心。


遗憾的是魏国的强盛实在短暂,魏惠王在位的几十年,早期是诸侯公认的霸主,后期则东败于齐西败于秦,屡屡丧师失地,迅速沦为二流。我们都知道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孙膑便是佯攻大梁,吸引外出作战的魏军主力疲惫回援,终于在桂陵大败魏军。


大梁做了一百多年的魏国都城,意气风发不过十来年光景,其后多半要看别人脸色行事。好在地处交通要冲,物流交汇商旅凑辐,自有一番富庶繁华。而信陵君执政时期,礼贤下士,惠而爱民,又能以战略眼光不惜一切代价解去邯郸之围,却也赢得了强秦的尊重。信陵君既死,东方六国再无一人能有登高抗秦的号召力,则末日近矣。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攻大梁,久攻不下,遂引河水灌城,三个月后城毁,魏国灭亡。八十多年后司马迁为写作《史记》,亦曾专程考察大梁城废墟,听当地故老讲述当年抗秦故事以及水淹大梁的惨状。


    从此世上不再有大梁之名,亦不再有信陵君,不再有侯嬴,不再有国士。


发表于 2010-3-26 15: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sleep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18 22: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